最近一段时间,有关中国电影的新消息一个接一个冒出来,看一个眼冒金星一个。
远的不说,就说过去的一周。
有普天同庆的电影盛事:集齐大半个娱乐圈的第35届金鸡奖颁奖典礼隆重举行。
有感人至深的获奖发言:周冬雨说,在中国,是我们电影人的福地。
有"脑子不好"的行为艺术:一位影院负责人用刀将死贵死贵的大银幕幕布划烂,面带微笑。
有明明可以选择让影院继续空档但它却选择硬着头皮上结果被群嘲到撤档的《喜悦的夏天》。
好消息不断,列举不完。
这些消息存留的时间都不会太长。要么被更新的消息覆盖,要么因为传播太快被KO。
而在这些远比我们的电影更有活力和想象力的消息中,我还有幸收看到公众号订阅号列表推荐的一篇令人回味无穷的奇文。
即便你是一个自我感觉见过大世面、看惯大离谱新闻的久经考验的中国电影热心观众,相信我,你还是会被这篇名叫《主旋律太多,让中国电影完蛋了?》的文章震撼思想,冲击灵魂,感到内心发慌。
被震撼和冲击是缘于在此之前你只知道大千世界什么想法的人都有,但围绕此一想法加以系统论述并理直气壮示人的,还是头一次见到。
感到内心发慌则在,你看它说得有理有据面面俱到却边看边觉得哪哪都不对劲但一时又无从反驳。后来我反复看了几遍,冷静下来才明白,这主要是由于要反驳的地方太多了,压在胸口喘不口气所致。
那么这篇文章的核心想法是什么呢?可以简单概括为:中国电影现在这局面,不是主旋律电影的锅。
有句老话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看完这篇文章正相反,我无比同意这个观点,但反对文中得出这个结论的每一个论点。
再看一遍:中国电影现在这局面,不是主旋律电影的锅。
这个观点有问题吗?一点问题没有。因为这是一句废话。就好比说,美国电影发达,不是漫威的功劳。这里头的因果关系并不难懂。
但当我们完整领会本文要义后,你会发现它由于论述的全面性,因而要说的内涵也远比这丰富多了。
接下来,我会将本文主要论点按照从头至尾顺序一一提炼,并予以解读。如果有提炼不准确或断章取义的质疑,可按照名称搜来文章自行查对判断。
另外,我会尽量保持从容优雅,至少不会使用本文中高频出现的"攻击"一类的词汇来对不同观点、不同声音上纲上线,这不符合我们就事论事、观点交流的初衷。假如我一不小心用了那么一两个情感色彩激烈的词,那一定是因为受到一些内容的刺激从而短暂失去了理智。
论点一:主旋律电影无罪论
论点概括:文章开门见山,大概表达了这么个意思:现在行情不好,票房不高,并非主旋律电影的问题。从外部来说,问题在疫情,在大环境。从内部来说,电影自己本身也不争气,干不过游戏和短视频。
内外因交织下,促成如今电影市场低迷现状,怎好怪罪区区一个主旋律电影?非但不该怪罪,还要表功:带动就业。
这几乎是一个万能模板。问题都可以归因于疫情和大环境。问题重重下还能做成一点事,取得一点成绩,那就值得一个大加肯定。如果这种情况下还有人说闲话,闹情绪,向主旋律电影发起攻击,那就是不懂事儿。
这个开场白虽然趾高气昂,充满内参优越感,但也无太大问题,算是某种程度事实陈述。
值得注意的是,它预设了一个批判对象(即国内影视圈和影评圈。下文可能考虑到影视圈打击面太大,收缩为就骂你你能咋滴的影评人),并通过模仿假想中的批判对象口吻,说上几句弱智找骂的话,立为靶心,于是百发百中。虽然无凭无据,但快感十足。
这里的逻辑是,虽然我没有指出具体是谁说了这样的话,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但这样的人肯定会说这样的话。别问为什么,问就是因为他是个坏比。
这种在观点交锋之初,率先把对方或假想敌故意矮化、丑化和扭曲化来显出自己高明的手段,在下文中还会一再出现。我不知道在专业辩论中这叫什么,但我知道日常生活中这叫泼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