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论证观点,眼睛是无法从票房两个字上挪开的。其实稍微挪开一下,也不可怕。
引进片在票房上排第几这些都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它还会对我们本土电影观念、制作和发展,乃至中国电影市场完善、电影观众教育(比如类型片对观众类型经验的要求)等等,带来无法用数字统计的深远影响。前面谈电影工业化,没有漫威系列和《阿凡达》这种超级大片进入我们的市场,让我们见世面受冲击,我们该不会以为就靠《战狼2》里冷锋那样往胳膊上套一个五星红旗就直接进入了工业化的大门吧?
事实上我们不但没有夸大漫威等好莱坞以及其他国家地区电影对我们的影响(当然不仅是票房),而是大大低估了这种影响所能辐射的深度和广度。
不过这是分辨敌我、计算利弊就凭狂拨算盘的聪明人所不能理解的。
论点七:你算老几,多读书吧
最后总结:中国电影工业化是大势所趋,主旋律电影是天选之子,你唱反调摆臭脸散布反动言论,你算老几。并再次把批判对象点名:国内影评圈。这些人既没有逻辑能力,三观也有各种问题。而那些干不过主旋律的电影,主要是导演无能。
中国影市一片低迷,唯有主旋律精神抖擞。这跟我们没关系。
所以,多读书吧,给你们推荐一些电影书目,好好提高一下自己。在我这儿买有优惠噢。
到这里,我也该说的都说了。说完又感到,说了也等于白说。全文充斥的迷之自信显然不会被这种逐一解读和反驳所打倒。
其实持有不同观点,即便这种观点在常人看来多看一眼都要血压飙升,也不是什么问题。
该文通过概念混乱不堪、逻辑破绽百出的全面论述,为主旋律电影受到的曲解、攻击全面伸张,将之推举到人民群众心之所向、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大救星的高度,还是没什么问题。这都不足以让我专门来上这么一篇。
真正让我感到看完越琢磨越窝火的,是该文所塑造的批判对象。它明面上说是针对影评圈,但实际上它讨伐的对象是所有不同意这种论调的观众和读者(当你感到它说得越来越离谱的时候,不管你是不是影评圈的,也会被泼上一身脏水)。
然而这样一篇有论点有论据看上去也自成一说的讨论严肃主题的论文,本该有一个讨论对象,而不是批判对象。本该是平等的沟通,而不是把对方弱智化、贬低化、坏比化,然后教做人。
王小波有一篇文章把这个意思说得很明白:
我们这个社会里的论战大多要从平等的讨论转为一方对另一方的批判,这是因讨论的方式决定的;根据我的观察,这些讨论里不是争谁对谁错,而是争谁好谁坏。一旦争出了结果,一方的好人身份既定,另一方是坏蛋就昭然若揭;好人方对坏蛋方当然还有些话要说,不但要批判,还要揭发。
从文章开始频繁使用的"攻击"到后来的"立场问题"再到重磅级的"你是什么成分"。一个阶级敌人形象呼之欲出。假如拥护主旋律电影的都是这样的做派,这样的表达,我就要怀疑这是不是打入到主旋律内部的我方同志了。
不得不说,这种论述所散发的气味,令我感到不寒而栗。它的重点不在于让我反思和检查我的观点有无问题,而是要让我在人格和道德上彻底破产。
王小波在这篇文章还讲到一个小故事,把这种气味描述了出来。说有个爪哇土著部落,勇敢善战,但软肋是有洁癖。结果有一天荷兰殖民者跟他们打仗,就朝他们扔屎撅子,该部落丢盔卸甲,望风而逃。王小波进一步说道:
当我和别人讨论文化问题时,我以为自己的审美情趣、文化修养在经受挑战,这方面的反对意见就如飞来的子弹,不能使我惧怕;而道德方面的非难就如飞来的粪便那样使我胆寒。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现在文化的领域是个屎撅纷飞的场所,臭气熏天——决不是的;我只是说,它还有让我胆寒的气味。
主要参考资料:
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中国主流电影建构_饶曙光
界定·流变·策略——关于新主流大片的研讨_张卫
新主流电影论_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的合流_尹鸿
主流价值、商业诉求、电影产...——关于主流商业大片的对话_史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