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为什么金句在观众心目中不值钱了。
因为这层镀金的漆一刮掉,谁都辨认得出,里面轻飘飘的塑料剧情。
02
怀念的不是金句,是金句频出的好剧
别误会,Sir 没有说是金句的错。
错的是明明含金量少得可怜,还要 " 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 地假装金句。
好好的人话不说。
非要拽些大词,上价值,秀文采。
结果不是摘抄来的第 N 手鸡汤,就是如 QQ 空间上的非主流发言。
真的是金句,我们能不爱吗?
过去,影视剧金句的观感,至少符合两点。
一,言简意赅。
二,耐人寻味。
而且往往有个前提——
先有扎实的剧情打底,再让金句画龙点睛。
今天被网友翻来覆去学习的《武林外传》金句多不多?
可没有一句是无根的浮萍,前情丰富,有包袱,有转折,有感人的真情流露。
最后的金句才显得水到渠成,再长我们都甘愿全文背诵——
含金量高的金句,从来不是空洞的三观。
一定极为生动、精确,一针见血。
那种直接输出价值、表达立场的金句过去不是没有,还很多。
《编辑部的故事》。
王朔第一部电视剧,为了节省成本,全部都在室内拍,所有功夫都花在了人物和台词上。
听上去嘛,有点像今天国产剧的拿嘴皮子功夫偷换实操," 偷懒 "。
但为什么这里的金句就没有掉色呢?
首先,人家不单一。
六个人,六种价值观的横冲直撞,趣味交锋。
不像今天的这些金句,一种声音,一种立场,一成不变。
以下台词分别来自《我是真的爱你》《谁说我结不了婚》《我们的婚姻》,可这些角色有区别吗?
它们的编剧可能都开启了同一个共享文案素材库吧。
一句被传了八百遍,嚼都嚼烂了话,哪里还 " 金 "。
然后。
今天的所谓金句,往往标准而驯服。
平坦得像一行写在政治试卷上的答案,正确得无趣。
过去我们的金句呢?
往往长着倒刺,冷不丁扎你一下。
一下也就扎进了你的心里——
" 知识分子啊,不拿钱托着,永远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 翻身,是让你自个儿站起来,不是骑在别人身上。"
" 裸体一旦成为创作,就是最圣洁的,道德一旦沦为虚伪,便是最下流的。"
第一集,就以编辑部顽固派和改革派的内斗,讽刺了不少当时的潜规则。
而在剧集开播前的审片会,《编辑部》直接引起了有关方面的 " 特别重视 ",甚至被判为 " 精心炮制的一部毒草 "。
消息不胫而走,马上引起有关方面的很大不快。有些居然认为这是艺术中心精心炮制的一部毒草。一些人甚至给张永经老局长写信,说他糊涂,不注意晚节;一时间《编辑部的故事》陷入了被封杀禁播,甚至要追查创作动机的险境。
冯小刚《我把青春献给你》
以前漫画原作者朱德庸还嫌弃《粉红女郎》,认为跟《涩女郎》是两个作品。
但回过头看里面的台词。
还是比今天洁癖般的国产剧来的酸爽得多——
" 男人谈十次恋爱,就被认为是情场高手;女人谈十次恋爱,就被称作是狐狸精。"
" 要维持婚姻,就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维持爱情,就要睁大了双眼。"
" 当人们懂得爱情真谛的时候,就会把情人节和愚人节合并为同一天。"
是金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