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完全是空洞的宣言。
从话语的机锋中,你还是能辨认出这个女人的性格,她的风趣和犀利——
她,就是当之无愧的万人迷。
《涩女郎》是我最喜欢的作品,当初创作的意图是希望女人要学会面对自己,不要被压抑在传统中,应该形成真正的自我认知。(朱德庸 )
到了翻拍粉红女郎的《爱的理想生活》,变成味同嚼蜡的情感鸡汤:
" 爱得有原则,散得有底线,是我的信条。"
" 爱情是盲目的,清醒的那个人比较难熬。"
" 欲望是灵魂的出口,或是孤掌难鸣,或是两败俱伤。"
观众听完只有——
谁?
你哪位啊?
金句,从出口成金,变成人云亦云。
在这个标榜着独立、自我、个性、进步的年代,难道还不够讽刺。
03
我们还配拥有金句吗
现在国产金句的本质是什么?
Sir 不客气地说——
是营销。
本质是瞄准的核心诉求,提炼表达,投其所好。
比如:
" 你来,我们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们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 "。
" 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
"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形式简练,后劲强大,是这些金句的共同特点。
如果一部剧把金句提炼出来,印在海报上,做做话题营销,这也挺好的,很能勾起人去追剧的兴趣。
但问题是什么呢?
国产剧金句,不该用营销,代替创作。
上面说过的那部《谁说我结不了婚》。
主演陈数在微博转发金句截图,火了," 姐姐好飒 "。
可被勾起观看欲望的网友看到的是什么?
说好的独立行走事业女强人。
剧中角色为了和前男友复合,她辞掉了大公司一级合伙人的职位,跑去给男友打工。
说归说,闹归闹。
剧情还是国产狗血剧的老一套。
金句创造了国产剧立意高度跨越式发展的假象。
但实际上可能确实越发的虚弱和保守。
金句在直给式地满足观众的喜闻乐见,可这满足,毋宁说是一种狡黠的诈骗。
因为与其冒进地去探索发言的边界。
不如复读和摘录微博上点赞高的言论,收割一波认同的流量。
稍微不符合观众期待的,再也难以去触碰了。
《我不是余欢水》中的绑匪,说了句:" 你们不是要女权吗,我给你。"
观众便怒打一星,认为编剧夹带私货。
《俗女养成记》的陈嘉玲最后结婚生子了。
观众又失望:挂羊头卖狗肉的女性剧。
当年《蜗居》热播,李念被骂成千古罪人,因为当时观众太痛恨 " 小三 " 了。
今天《安家》的张乘乘、《三十而已》的林有有还在被骂。
我们甚至没有看完一部剧,理解完一个人,便根据一些台词,一些情节去责怪一个反派不懂女权,骂一个女人不够独立。
人本身的复杂不被待见了。
大家更想看到一锤定音的标签。
2017 年上海电影节,陆川这样评价国产影视:
突然一瞬间中国任何一个戏消灭了老年人、消灭了中年人、消灭了所有长得不好看的人,中国全变成了一批长得特别漂亮、特别像的孩子们。
漂亮和像,说的是荧幕形象。
而 " 孩子们 " 指向的是观众自己。
当过去的老剧,没那么刻意输出金句,只是笨拙地打磨着复杂饱满的人,我们反而能从中咂摸到难以替代的趣味和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