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须要忍耐住不被需要的时光,因为一旦给我一个好的机会,我有如此充分的准备,我一定不会辜负这个机会。
——海清
演员有两种。
一种,是 " 戏捧人 " 型。
人设饱满,自带高光。
演员只需依瓢画葫芦,即能吃到十分红利。
如《三十而已》之于童瑶。
女强人,打小三。
抵着爽点,戳着痛点,迎着爆点。
如《延禧攻略》之于吴谨言。
反琼瑶,拒矫情。
手撕绿茶,痛扁反派,开金手指。
施展一套万灵公式,剧爆,人红,地位直线飞升。
然而,爽则爽已。
逻辑、表演皆经不起推敲。
观感如这位网友所言:
" 就像在街边吃了一顿脏麻辣烫,高盐高糖高热量,吃的过程超爽,觉得怎么有这样的人间美味,吃完了打着带地沟油臭的饱嗝,后悔我都 tm 吃了些什么玩意儿 ……"
后续不跟上,爆红也白搭。
以上两位主角已现身说法:
前者,戴着顾佳面具,凭一套复制粘贴行天下。
后者,演技饱受诟病,成为五官乱飞的代名词。
实在唏嘘。
另一种,是 " 人捧戏 " 型。
依赖剧本,更依赖演员。
相辅相成为其一,演技力挽狂澜为其二。
与过往角色撞型不要紧,她们有奇招——
看姚晨。
《武林外传》郭芙蓉之后,以 " 投胎式 " 演技,一部接一部重生。
再看海清。
《媳妇的美好时代》毛豆豆之后,再施 " 换脸术 ",一个接一个重塑。
有人质疑海清,已被同类角色吞并,再难出新意。
她不过多辩解,冷不丁地抛出王炸。
再次出演 " 国民媳妇 ",在《心居》。
她是这样的——
嫁到上海的外地媳妇冯晓琴,上有公婆,下有孩子,中间亘着个不求上进的老公。
整整 8 年,起早贪黑,事无巨细料理家事。
形同保姆,生如怨妇,却换不来一份尊重。
戏里,冯晓琴苟延残喘。
戏外,观众感同身受。
人世间,多少女性如冯晓琴这般忍辱偷生?
观众想起自己,想起母亲、女性友人,逐渐破防。
而这一幕,离不开海清的重塑三板斧——
脸谱,精明市侩,人间真实。
" 就是身边人 "
" 特别容易共情 "
台词,铿锵有力,央媒怒赞。
无字幕,二倍速,依然很清晰。
情绪,循序渐进,层翻叠涌。
失去丈夫,不见一滴泪,却有山雨欲来之势。
姑嫂争执,见积怨已久,她开启机关枪扫射。
嘴唇颤抖,青筋暴起,眼眶发红。
一个意外丧夫、久受压制的妇女,跃然纸上。
下一秒,镜头扫到童瑶。
这场戏,显然她接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