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反而被拉踩、被嘲弄、被失语。
在对配音的一片质疑声中,飘也听到不少反驳的声音。
比如,配音应该贴角色,不是贴脸。
这种完全站在配音的角度上辩解的,其实也不全对。
配音为角色服务无可厚非,但也不能完全脱离演员。
正如配音大咖边江所说,配音所谓的贴脸,贴的是演员的戏感、语言流畅度、节奏、咬字发音,以及音调的细节。
来源 | 《对谈》
曾为《甄嬛传》里皇后娘娘配音的张艾,为了贴合蔡少芬的粤语口音,也下功夫做了嘴型和口音上的调整。
既要符合情节,嘴型上又不至于让观众出戏。
于是她基于原声里的粤语口音,将 " 滚烫 " 二字的读音,在 "tang" 和 "tong" 之间寻求平衡。
但贴脸、对口型还只是配音的基础要求。
很多人误以为,配音只需对嘴型和念台词。
实际不然,配音配的是角色的台词,是角色内心的体现。
配音导演廖菁
配音演员的工作,说白了也是一种局限于台词的表演。
不过不同于动画作品中,配音演员对纸片人拥有完全自主的创作空间。
影视剧配音,是基于演员表演的二度创作。
最不可或缺的,是演员准确的表演。
配音演员季冠霖
演得稍差点意思的,往往会造成表演和配音的情绪、节奏不同步。
演得五官乱飞的,整体画风容易跑偏。
演得木讷呆板的,就算配音的情绪再足,一样撑不起角色。
就拿《镜双城》来说,男主苏摹眼看着深爱之人跳塔,他的反应是紧皱眉头,瞳孔放大。
当发觉来不及抓住爱人时,眼神除了空洞,还是空洞。
镇定得叫人看不出一点爱意,反倒要靠配音和 BGM 补足情绪。
反观前两年的《东宫》,同为配音,同为生离死别的跳崖场面。
李承鄞眼中噙泪,眼神跟随女主的一举一动发生细微变化,就算没有声音,也能看出几分焦急和悲恸。
如果说剧情的不同设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演员的发挥,那再来看看《镜双城》里,男女主百年后重逢的戏码。
此时的男主心灰意冷,成了喜怒不形于色、阴鸷高冷的冰块哥哥。
当他意外再见到日思夜想的女主时,小心翼翼地试探和确认,却被演成眼神乱瞟的心虚。
一时之间竟看不出他是在极力克制,还是冷面男主所谓的木石之心,等于没有心。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就凭这样的演技,再声情并茂的配音,也救不了。
配音被骂音色不符,实在是冤了点。
要知道,给角色做到精准配音,音色恰恰不是最关键的因素。
配音配得好,得建立在演员给出准确表演的基础上。
演得好,配音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至于音色符不符合,就更有得说了。
贴脸的配音,贴近的,并非演员本人的声音,而是角色气质。
来源 | 《对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