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的表演奠定了基础,而后配音再基于此去塑造角色,才能产生非原声,却胜似原声的服帖效果。
很多人不知道,《甄嬛传》中的公公苏培盛也用了配音。
剧中扮演者是台湾演员,演技没得说。
只不过,角色设定是一老北京人,如果使用原声,一开口浓浓的闽南腔,那也不合适。
因此,苏培盛的配音演员严燕生,结合了人物的身份背景和生理特征,从中调和平衡。
但无论怎么调,都始终把握人物忠臣护主的角色定位。
用配音并非意味着演员业务能力的不足。
但好的配音,始终离不开好的表演。
因此,把配音当成烂演技的遮羞布,为它兜底,脸皮实在太厚了点。
当粉丝一面以爱之名为演技挽尊,一面对配音严加苛责,本末倒了置。
炮火被转移,配音演员被推出去当背锅侠,而真正该继续提升的表演问题,却被有意弱化。
被捧着护着的演员或许不亏,但被依赖的配音,才是真冤。
说回开头的问题,如今撑起影视剧半边天的配音,为何频频被骂?
部分观众对配音的过高期待,把配音演员推向神坛,是其一。
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配音演员是可以随意切换音色的声音 " 怪物 "。
实则不然。
好的配音演员具备更专业繁复的声音技巧,虽然能根据不同角色调动音色里的情感,但外在声线终究有独属于自己的个人风格。
其二,在十部剧九部配音的当下,也在昭示着影视市场对配音的过度依赖。
过高的期待并没有给配音带来相应的重视,反而落得尴尬被动的处境。
配音演员姜广涛说过,配音没有专门的奖项,也就意味着,配音还没有被认可的机会。
毕竟,就连影视剧二倍速滑过的片尾中,配音演员的名字有时还能被写错。
但吊诡的是,配音不被重视的同时,影视市场却有大量的需求。
而需求的释放一旦失控,便容易出现配音同质化。
看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甄嬛传》,再看《千古玦尘》的观众,在上古和白浅、甄嬛之间反复横跳。
看姜广涛为《姜子牙》里的师尊配音,又被多少观众吐槽梦回《琉璃》。
到头来,观众不断串戏、配音演员被轮番攻击成了死循环。
所以配音被骂,本质上是配音被滥用的结果。
而这种滥用,并非把配音演员当变声器就能轻易解决,更不应期望配音解决。
很多人不解国剧为何用配音。
起初,配音应用于译制片,之后又需要弥补环境漏洞、合拍片方言问题、角色声音气质问题 ……
其中有些是不可抗力因素。
对于有本职自觉的演员而言,若存在现场收音问题,配音则是 " 技术层面上的不可抗力 " 下的一项后续工作。
有些则离不开可控的人为因素。
部分心安理得倚仗配音的演员,也被惯出了惰性。
13 年有配音演员在一档节目中透露,不少演员拍戏依靠提词,给配音工作提升了难度,还需依靠配音补救。
这是演员的失职,更是行业的默许和纵容。
当然,对如今人均列文虎克的网民来说,失职与否一眼就能看穿。
只是配音却不再是不可抗力下、为呈现最好效果才为影视剧所用,而是沦为行业偷懒的证据。
前几年兴起的不少配音节目,让配音走向台前。
不仅让更多人了解配音行业,也为演员展现台词功底和配音实力提供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