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娜在校车上被司机强奸。
那天恰如今天,是她的生日,一个看似平常的星期四。
或许有人会问。
既然知道罪犯是谁,为什么不直接诉诸法律呢?
这是印度。
当年接手案件的警察——贾维(是的正是他)忙于其他的案件,对于这起嫌疑人明明白白的强奸案,因为不够有名,不够给自己挣业绩,便将其搁置一旁。
这一搁,就是16年。
奈娜从少女成为检察官,又从检察官成为老师。
一边不满于印度司法体系的缺漏,一边又试图通过和孩子们相处逃离痛苦。
自己一手创造的乐园与高压下的血性早已成为了她的一体两面。
她矛盾着,也煎熬着。
而夹缝中的奈娜,终于在眼下这一刻选择爆发。
她发现。
自己年少时的那个噩梦,回来了。
是的,那个强奸犯,居然又一次出现在她的生活里。
……
Sir不剧透是谁。
这是电影的反转与亮点,值得一看原片。
电影中的奈娜苦熬于强奸为她带来的伤害。
但在Sir看来,这两个字却不仅仅局限于16年前那一场暴行。
这是整个国家背景下,一种性别对另一种性别施加的压迫,一种体制对另一种体制建造的牢笼,甚至一种命运对另一种命运扣上的枷锁。
除奈娜外,片中其他三名女性,多少有些象征的意味。
女警察。
一名即将当妈妈的女性,她对于奈娜态度轻蔑。
哪怕对方手中捏着16个儿童,她照样觉得奈娜不会把事情做绝。
她也是女人。
——她了解女人的"心软",她自己,正是全然舍弃这种"心软"而爬到今天的位置。
她代表大多数"有能力"的女性。
她们习惯于这个社会的潜规则,并跟随它的步履行走,甚至会毫不犹豫拿起所谓道义的链条对准同性。
第二位,总理。
作为这个国家的最高权力代表,她也无法避免来自其他性别的"凝视"。
-在这种情况下
你倾向于情绪化因为你是……
-继续,说吧!
因为我是女人
一个妈妈
一个祖母
总理代表少数"有权力"的女性。
可这"权力"又是谁给的?有多大?
看这一幕——
面对奈娜的疯狂,她表示无可原谅。
但在听完了对方的遭遇后,她一语道破。
我们系统的另一个受害者
女警察与总理。
似乎正卡在了这套性别制度的两头。
在此之外,还有第三类人。
16个孩子其中一个的妈妈,国家电视台主播。
初时,面对举国震惊的事件,她高高挂起,担心着自己的晋升。
直到发现自己的孩子也牵涉其中,全身瘫软……
赎金到位,孩子被奈娜按照约定放走。
面对孩子失而复得,女主播欣喜片刻,却转头便作为当事人上了节目博取收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