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的麻木。
电影呈现出整个庞大腐朽的系统,面对巨大转向时的延滞。
被裹挟的总理。
凶手提出要面见总理的条件时被拒绝了——而总理和所有民众一样,是在网络上得知这一消息的。
她扛起了"新印度"的旗帜。
却仍是"旧印度"的傀儡。
最后也是最珍贵的是。
它更试图揭露普通人,甚至正义之人的麻木。
一个极易被忽略的精妙隐喻——
男警察贾维的"善良之枪"。
作为刑警,他的配枪保险从没打开过。
贾维不可谓不善良,不正直,而且案发现场尽忠职守,保留了警察阵营的人性底线。
这就够吗?
别忘了,他还是这次悲剧的"责任人"之一。
这才是导演的辛辣之处:
"沉默的正义"。
真理永远属于少数人。
这当然是因为粗浅的口号永远比事物复杂的本质更容易传播,一时的情绪永远比理性的辩证更具煽动性。
可为什么连普世的正义也属于少数人?
这才是国家需要反思的症结。
恰恰是有能力者沉默,正义者的回避,让恶人更肆无忌惮地横行,让社会逐渐沉沦于广泛的麻木。
当然,《星期四》不止于此。
还是那把枪。
导演用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方式讲述了意料之中的结局。
最终复仇——
是通过那无法扣动扳机的"善良之枪"完成的。
沉默的正义不是完全没有意义。
在呼吁发声同时,我们依然要警惕轻易指责他人的懦弱,高估自己的勇敢。
什么是正义?
答案或许绝望,但值得深思。
即——
当我们面对眼前不公时,在武断的质疑与温良的沉默之间。
尽量保留一丝对人性的敬畏。
对弱者的关切。
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正义。
每一个人都有能力承担的正义。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穿Prada的南瓜
还不过瘾?试试它们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