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电视台直播,再到通过网络传到家家户户。
这78秒,是媒体播报,与公众接收信息的时间差。
也正如整个国家对被害者的关注,总是姗姗来迟。
你知道这是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直播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人们看起来如此困惑
一切都以78秒的延迟运行
这就像政府和警察之间的拖延
警察和新闻工作者之间的拖延
新闻工作者和公众之间的延迟
在这期间 像你这样的人
为新闻增添趣味 毁掉人们的生活
只要事不关己。
女主播与其身后庞大的媒体集团,便利用这短暂的时间差,抹煞良心,啖着人血,贩卖情绪。
她们,是袖手旁观的第三类人。
以及最后。
是的,除了一、二、三之外还有。
那个小姑娘,在一片人性的焦土中,却是今天最幸福的一个。
吃了蛋糕,点了蜡烛,唱了歌。
奈娜祝她平安喜乐。
同一天生日的两人,就像是平行时空中的共同体。
奈娜今天30岁,遭遇侵害时她16岁,小姑娘刚满6岁——她是还未受到体系压迫的第四类人。
"她"是曾经的奈娜。
更是许许多多印度女性这一生倒放的缩影。
整部电影中伏笔与隐喻不少。
例如奈娜对生日的排斥,对未婚夫亲密的下意识躲避,以及由晴转雨的天气等等。
但最让Sir印象深刻的细节,是海报。
子弹打穿玻璃,却形成了回旋镖一样的弹孔。
既预示着奈娜的复仇。
也代表她将自己被强奸的伤痛奉还给总是健忘的大众。
正如她面对总理时。
一句话。
既是理由,也是警钟。
这个国家的人装聋作哑
除非你对他们的耳朵大喊大叫
(不然)他们很方便地选择忽略
那把回旋镖,变成奈娜自己。
她亲手将自己的伤口剜开。
血肉之下。
是这个国家早已根深蒂固的沉疴与顽疾。
03
今天Sir安利《星期四》,并不简单因为它是一部高分片。
的确。
豆瓣开分8.1,如今8.0的成绩,往常来看绝非顶尖。
可如果只看近期——
它是今年已公映真人剧情电影中唯二的8分片之一(另一部是行骗天下JP:英雄篇)。
坦白说,Sir认为分数有高估。
粗糙的配乐,生硬重复的运镜,惊悚效果营造手法的单一……都是它明显的缺点。
高分,更多是赞许它的现实意义。
印度关于"强奸"的法案在艰难地完善着:
2012年印度黑公交轮奸案是印度近几年影响力最大的强奸案件,2013年3月,印度国会通过法律,对强奸犯严惩,包括死刑;
2013 年的法律将同意年龄从 16 岁提高到 18 岁,任何与 18 岁以下的人进行的性行为,无论是否同意,现在都构成法定强奸;
2020年4名罪犯被判处死刑……
其中少不了文艺界的关注。
印度电影从奇葩的歌舞宝莱坞,到励志电影,到逐渐走向暗黑现实。比如19年奈飞与印度合作的剧集《德里罪案》,便直指当时印度最臭名昭著的黑公交轮奸案。
如今。
尽管《星期四》被许多影迷拿来与国片《误杀》作对比,可无论从单个作品的锐度和整个印度市场来说,印度在这方面都远走在我们的前面。
可批判现实就是好电影吗?
不。
电影所批判的现实,始终围绕着一个极小的切点:
麻木。
恶人的麻木。
一个已确认的强奸犯,改名换姓,便可以过着正常生活十多年不被逮捕,甚至做着原来的工作,满口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