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终止的地方,音乐开始了。
——海涅
被 " 封杀 " 将近三十年后,他终于重返歌坛。
那时,他 55 岁。
台北的红楼剧场外,人头攒动,队伍排成一条巨龙。
入口被围堵,水泄不通。
场内爆满,个个脚不沾地。
这场面,惹得安保叫苦不迭。
然而更重要在于,这些疯狂的歌迷里,绝大部分都不是普通人。
他们来自于两岸三地。
商业大拿,
音乐才子,
文人墨客。
无不为他尖叫。
演唱会当天,正值四月。
万物疯狂拔节,烂漫十分。
望着台上隐身多年的老头,众人满眼绿意。
这一刻,他们等太久了。
回忆起那次音乐专场,白岩松激动难抑:
" 他的声音里,有岁月和山河!"
崔健更是相见恨晚。
在次年演出上,为了离他近一点。跑去三里屯,专程坐第一排。
让这么多名人你追我赶,他究竟何许人也 ?
答案是,台湾民谣教父、原住民运动先驱——
胡德夫。
这个名字,可能会让部分人陌生。
但我们熟知的罗大佑、李宗盛、齐秦和梁弘志等人。
都曾在听过他的音乐后,深深震颤。一心决定搞音乐。
令人唏嘘的是。
05 年发布的《匆匆》,竟是他出道半生的首张专辑。
凭借专辑里的歌曲《太平洋的风》。
他在台湾金曲奖颁奖典礼上,击败周杰伦。一举夺下最佳作词人奖、最佳年度歌曲两个奖项。
那时,这个受尽命运捉弄的老头。
沐着风雨,饱经沧桑,从舞台暗处走来。
他皮肤黝黑,双鬓斑白。
眼窝虽深陷,但眸底不失凌厉。
当他开口时,所有灵魂都与他共振。
他们悸动,沉醉,被洗礼。
流泻的情感,渗入每个毛孔。
那一刻,无关音色,无关曲调。
在这个声音面前,所有语言都显得贫瘠。
不自觉间,他们跟随老先生的声音,咀嚼着他的过往。
用他的话说,成为歌手,完全是场意外。
半个世纪前,英伦文化入侵。
"Beatlemania"(披头士狂热)一度掀起狂潮。
所有台湾年轻人,将自己假想成嬉皮士。
他们蓄长发,跳摇摆舞。
怀抱电吉他,怒踩失真效果器。
学伦敦口音,模仿鲍勃迪伦的公鸭嗓。
起初的胡德夫,也是这其中的一员。
混不吝,又稍显麻木。
在淡江中学求学期间,他有一件固定的事情——
打扫钢琴室。
对于山谷里的孩子来说,这无疑是件好差事。
因为眼前的西洋玩意儿,够新鲜。
首次摸到钢琴时,他就震惊了。
黑白两键,竟能发出这么多声音。
一来二去,他彻底爱上弹琴。隔三差五就哀求管理者给他试手。
说是试手,实际是长达几小时的乐而忘返。
之后他考上台大外文系,期间仍在练习。
直到命运来到了这一天。
那天,一个噩耗传来。
父亲患上了食道癌。
每等一天,癌细胞就扩散得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