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居》开播仅两集就被观众打满一星。
一个作品遭到集体差评,通常都出于质量不行、演技辣眼这类硬伤。
但该剧刮起的,却是一股道德审判之风——
三观着实其心可诛
为了收割受气媳妇的低质量观众群体,脸都不要了
道德败坏
这种货色还能成为主角
耐人寻味,观众长篇宣泄的愤怒背后,是个什么逻辑?
人格缺陷 = 道德败坏。
换而言之,在他们看来,影视剧的主角只能是一种人——
圣人。
甚至还把影视剧对人物困境的呈现,归咎为编剧对某个群体的仇恨:
编剧是肛生子吧这么恨女人
迷惑,太迷惑了,实在不吐不快:
# 国剧《心居》的好,恰恰就在于——
它敢说国人的 " 不好 "。#
打开这部剧,首先是惊喜。
惊喜正来自两位非圣人女主。
一个是顾家的儿媳,冯晓琴(海清 饰);一个是顾家的女儿,顾清俞(童瑶 饰)。
开场的几组平行剪辑,就示意了:
她俩虽是一家人,人生却 " 平行 " 错开。
冯晓琴是小地方出身,八年前嫁到上海,一直和老公孩子挤在四世同堂的旧房子里。
每天一睁眼,就有一家老小等着她洗衣做饭。
像保姆,没报酬那种。
她想在上海买套房,迟迟也凑不齐首付。无奈老公还是个软塌塌的废柴——
奔四的人了,每天还光图着玩。家里的事一概不上心,就连工作上的事也得冯晓琴盯紧,鞭笞一下才挪一下。
镜头这边,是顾家的 " 义务保姆 " 冯晓琴;镜头另一边,却是花钱给自己雇保姆的顾清俞。
顾清俞是顾家的脸面,也像是冯晓琴的反面。
从小成绩好,不让长辈操心。
奋斗到中年,过上了精致的中产生活。早早就搬出顾家的旧房子,住进宽敞开阔的大平层。
不用照顾老人,不会被人差使。
除了大龄未婚偶尔会被父亲唠叨,绝大部分时间,她是这个家人人巴结奉承的贵人。
至此不到半集剧情,题眼已经抛出——
房子。
让冯晓琴动弹不得的,是顾家的旧房子;让顾清俞获得解脱的,是名下的大平层。
心居,心之所居,也谐音新居。
有了房子,就有了自由,有了心安?
这问号背后理不清的千丝万缕,正是《心居》的野心。
从冯晓琴支起算盘,向顾清俞借 100 万当买房首付开始——
答案,被一丝一缕全盘扯出。
被一星差评揪着骂的,正是这借钱桥段。
平心而论,站在顾清俞角度看,身边有这么个 " 吸血弟媳 ",生气是自然。
观众骂冯晓琴自私、空手套白狼,也不过分。
但——
仅凭这,就给冯晓琴扣上 " 道德败坏 " 的帽子?
仅凭这,她就不配做国产剧主角?
仅凭这,就骂这个作品仇视女性?
离谱。
咱把目光投向《心居》导演滕华涛的旧作,《蜗居》。
海藻为了帮姐姐解决房子问题,攀附上手握几套别墅的高官宋思明。
这其间痴缠的利益关系和人性的一抹灰,当年把滕华涛的名声一炮打响,甚至是《蜗居》后来成为经典的关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