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借这抹灰,《心居》才能道出它真正想说的——
一个家台面下的潜规则。
这种潜规则并不罕见,就是常说的 "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
大鹏就在《吉祥如意》真实呈现过他家这种恩怨交织的潜规则。
因老人去世,天南地北的四兄妹回到乡下祖屋坐一起吃饭。难得一聚本应场面温馨,结果吃一半就开始为谁来照顾脑瘫的三弟吵起来。
二哥夫妇埋怨一直以来跟三弟同住有多麻烦和辛苦,建议送走。
移居大城市的四妹,也开始暗戳戳强调自己为这个家花过很多钱。
最后直接撕破脸,二哥骂四妹没有伺候过家人,四妹骂二哥想独占老人留下的祖屋。
经济条件不在一个水平线上的家庭成员们,拿现实优势和劳动义务做着某种无法道破的 " 交易 "。
说白了,这不就是现实中的 " 冯晓琴和顾清俞 "?
停下来想想,你身边也一定存在着这样的角色分工。
回到《心居》的顾家,在顾老爷子那辈,同胞姊妹就混得参差不齐。
那如今怎么都能在上海立足?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正是这样互相扶持,大家伙才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可这么多年过去,怨气也积得不少。
就像顾清俞出钱能拿功劳,冯晓琴出力却被当作应分。
当然,混得好的也没得说,他们的钱也不是白来的,也靠自己努力奋斗,用经济方式支持着这个家。只是当年混得差、只能出力的上一辈,如今在顾家依然没地位没话语权。
哪怕是一家人,你说的话有没有分量,有多少分量,也要看财力多寡。
混得差的常年被瞧不起,也就从自卑中生出了可恨之处——
把当年姊妹的帮助,看作理所应当:
一个爹妈生的
兄弟姐妹运气怎么会差这么多
如今人老了还想翻盘,靠什么?
不就是孩子。
当儿子攀上高官的千金,买上千万大平层做新房,老人赶忙吆喝一大家子人去参观。
挣脸了?不,出尽洋相。
从顾家上一辈人身上,冯晓琴早就读懂房子背后的潜台词——
一个人的脸面
有了房子,就有了脸面。归根结底,是包里要有钱。
可她不想像那老人。
等到老年靠孩子逆袭,才能得到跟为这个家付出成正比的正眼相待。
冯晓琴对顾清俞动起歪心思,是因为她急了。
房子终于 " 求 " 来了,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变故——
一次争吵,冯晓琴老公跌下楼梯,被玻璃扎中动脉,失血过多死亡。
但这个变故,又带来《心居》的第二层惊喜。
一夜之间,冯晓琴的身份变了。
丈夫出事前一晚,顾家当她是家人;
第二天,送殡、葬礼全都把她排除在外,她成了可恨的 " 那个女人 "。
冯晓琴从一个被牵线的风筝,变成断线的风筝。
这线一断,从前那些不好放上台面说的真话,如今也统统不必说,全写在顾家人的一举一动里。
什么话?
就像《小舍得》里,南俪一时上头,对继姊妹田雨岚说的气话:
原生家庭确实很重要
我们家孩子,就是没有那种匮乏感
几代人用不着攀附谁,也不用靠什么由头改变命运
打根上就没有那种急火火的意识
在财力之上,还隐藏着一条更有重量的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