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怎能想到,十多年过去再拍这样的人物,竟会被揪出来道德审判。
这难道不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一个国产剧渐渐容不下正常人的信号。
什么是正常人?
编剧教父罗伯特 · 麦基在《故事》中反复强调多维人物的重要性,说:" 真理,总是停留在中间的某个地方。"
一味地真善美,或一味地假恶丑,都是把现实真空后欺骗观众。
回到《心居》,在两位非圣人女主身上,恰有这样一抹人性的灰。
从外来看,冯晓琴固然自私。自家收入不高,却张口就借百八十万,还理直气壮。
甚至你可以说她这不叫借,毕竟怎么看,都没有还得起的可能。
但看下去,冯晓琴的自私为了谁?
首先是孩子。
要升学,要选学校,要物色学区房。
可任凭她敲了无数次警钟:菜场中学什么都不教,就教人谈恋爱。
那闲人老公也只当左耳进右耳出,压根共振不了冯晓琴操的那份心:
我其实真无所谓
我们又不是没地方住
对我来讲买不买都一样
当然 " 都一样 "。
若顾家后代再出一个废柴,日后操劳的是谁?是冯晓琴的老公,还是她的公公大姑子?
还不是冯晓琴自己。
况且冯晓琴想买房,也不是要把老人搁一边不管。
她都是挑家附近的房源去看,就为了以后搬出去,每天还能回来给老人做一日三餐。
平日里,她对老公孩子操够了心,对顾家老小事无巨细地照顾,也不全是责任使然。
是理,也是情。
用 " 自私 " 一词来概括冯晓琴,显然过于偏颇。
反过来看被盘算的顾清俞。
对外,顾家大大小小的事情,是她用钱和人脉摆平;
对内,记得每个人的喜好,每次回家都不空手,带的昂贵礼物人手一份。
很懂为人,也有足够的资本为人。对事业和家庭,她已经最大化地两头兼顾,你无法对她挑剔。
可她之所以能用钱替代尽责,前提是什么?
恰好就是冯晓琴。
有场戏,是冯晓琴为了把钱借到手,从顾家离家出走。
这天顾家乱得冒烟。
早饭没人做,孩子没人叫,老人吃什么药不知道,衣服放哪找不到 ......
八年来冯晓琴第一次 " 请假 ",顾家才恍悟她的必要。
这时候,顾清俞也只好放下身段,后退一步,把冯晓琴劝回来 " 上班 "。
一个家的鸡零狗碎,并不是有钱就能理得顺。
这个道理顾清俞很懂。
别忘了她是靠投行发家的,精明起来可比冯晓琴会算计。
台面上说漂亮话的是她:
家里要没有你真的不行的
台面下撺掇父亲、弟弟提防冯晓琴的,也是她。
十个你也搞不过她!
冯晓琴自私,顾清俞就不自私?
站在冯晓琴的角度看,她的冤屈不无道理:
八年你们雇一个保姆也好几十万吧
凭什么同是女人,顾清俞可以拼事业,冯晓琴就得辞职在家做 " 保姆 "?
就因为她是儿媳,不是嫡亲的顾家人?
说白了,冯晓琴问顾清俞借钱借得理直气壮,是个什么心理?
——用一百万买我的未来,换你的自由,不过分吧?
肉叔不是说冯晓琴这么盘算就对,只是这样动机复杂、有人性灰度的人物,才足够与真实的生活接轨。
而顾清俞同样不 " 无辜 ",她也打着用金钱抵消部分义务的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