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师弟八戒,相爱相杀,欢喜冤家。
猴是猪的 " 好哥哥 "(该死的弼马温),猪是猴的 " 贤弟 "(呆子)。
师兄被骂他起哄架秧子;师兄立 flag 他拆台;凑热闹不怕事大,干坏事少不了他。
可真到了关键时刻,他好像又比谁都紧张。
师兄遭难,八戒心疼
和沙僧,这位迷弟那句 " 大师兄说的对啊 ",早已 " 家喻户晓 "。
其余冷门的如菩提祖师;邪门的如阎王爷。
虽说不再见,人参果一集,祖师还是帮了悟空
没人知道,对孙悟空的解读还会发展到什么层面。
毕竟在还来不及注意的地方,《西游记》的众角色都已经有了各自的新 " 人设 "。
唐三藏,曾经的 " 唠叨师父 ",如今成了 " 古代容貌 PUA 大师 "。
沙和尚,原本 " 老板眼中的理想员工 ",名言 " 宁死也要往西天去,决不干欺心之事 "。
不料一朝 " 担子里装的是啤酒 " 之事败露,成了 " 被贬下凡一点都不冤 "。
沙僧的担子里有什么 / 图源:微博
这还不算什么,要说 " 洗白 " 最猛的,还要属猪八戒。
以前的八戒:好吃懒做,贪财好色,喜欢抱怨,没有恒心。
一言不合就被凶
现在的八戒:" 拒绝职场内卷,敢于争取利益 " 的人间清醒小可爱。
" 请给我钱,谢谢 "
转折之快,险些闪了观众的腰,更让人产生疑问:我们看的真是同一部剧么?
事实上,不止《西游记》,最近几年,一股 " 考古式追剧 " 的风蓦然流行,人们开始翻看老剧,输出新想法,挖出了不少华点。
期间曾有人问 " 他们怎么会变成这样了?"
其实,他们一直没变,一直在改变的或许只是我们。
被 " 玩坏 " 的老剧们 / 图源:微博
算起来,从 1986 年《西游记》开播到现在,已经过去了 36 年。
随着时代发展,曾经喜欢模仿大圣耍棍的小观众长大了,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开始输出自己的看法、观点。
年龄增长,阅历变化,世事更替,都在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表达方式只是表象,看待世界的方式、角度在改变,才是内涵。
所以,颠覆解读也好,玩梗、表情包也罢,经典名剧的神奇性就在于,观众每刷一遍,都能咂摸出新味道,新感悟。
可能再过很多年,又会有另一番解读。
毕竟,经典的魅力永不会消退。
至于到那时,那些人,那些事的评价又是如何,可能又是另一番光景了。
本文封面和头图来自《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