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讨论度、热度不可能和内容完全正相关。
因为热度最好的助燃剂,是恶俗;讨论度最好的诱导剂,是情绪。
而这个时代的商人,最擅长的,就是把恶俗精致包装然后贩售。
很显然,女性主义眼下也成了他们盯上的一块肥肉。
把戏剧矛盾放在气死观众上,把煽动情绪作为创作之唯一目标。
这种类型的女性剧导致的后果显而易见——
女性议题的讨论,陷入了一种 " 前进一小步,后退一大步 " 的尴尬境地。
回看《三十而已》,你会发现,讨论顾佳身上任何一个议题,都远比在林有有这个毫无现实逻辑的工具人反派身上宣泄情绪来得有意义。
比如独立女性与家庭的关系。
到底像顾佳这样无所不能、带全家起飞的全职太太,是否能称作独立女性。
到底是不是一个女人选择做全职太太,她便不能算独立?
到底对于已婚女性来说,怎样是具备独立意识?
剧中有进行相关的讨论吗?
没有。
其次,真正会毁掉 " 顾佳们 " 的是什么?
真的是 " 林有有们 " 吗?真的是像苍蝇盯肥肉一样盯着自己老公的同性们吗?
不是的。
整部剧看下来你会发现,顾佳这个人物最本质的悲剧在于,她的认知局限。
她把一个女人的自我实现完全放在了家庭上——让孩子上最好的幼儿园,让老公的事业更上一层楼,让全家踮踮脚实现更高的阶级跃升。
家是她唯一的信念,因此一旦老公背叛,她便满盘皆输。
这才是大众关注,和剧作应该描摹的 " 顾佳们 " 的现实困境。
但剧中对这点有一定的探究吗?剧方有进行相关的营销吗?
答案是否定的。
《三十而已》对顾佳失败的理解,依旧归咎于最狗血、最雌竞的那个点子上——
只要盯紧老公,人生就会幸福。
剧方针对顾佳的营销,重点永远都是——
斗小三。
就,真正聪明的女人,最该收拾的,难道不是那个管不住下半身的枕边人吗?
" 女人互咬 "" 宠妾灭妻 ",这是这部打着刻画女性困境的女性剧传递给我们的。
很难想象,这种讨论女性命运的狭隘视角,竟出自一部 21 世纪的、女性主义剧。
更难想象的是,这种情绪取代思考的 " 成功经验 ",在如今的女性剧上,是被广泛认可、采用的。
《我们的婚姻》,本是意在讨论全职太太重返职场的困境。
但如今针对这部剧的营销、讨论,已经完全停留在到底是男主渣还是女主烦的层面上。
而这,是以人物吵架代替不同立场的探讨导致的。
是用牺牲现实逻辑实现情节爽感导致的。
看沈彗星怼人爽吗?爽呀。
但她很多金句的蹦出,完全是和情境脱节的。
沈彗星在家带娃六年后去找工作,屡屡被拒,这里剧中是要显示全职妈妈重返职场的被动。
当面试官问她怎么作为母亲怎么平衡工作和家庭,沈彗星神清气爽地怼了回去——
如果是父亲,也要回答这个问题吗?
当然,相信每一个在职场上遇到歧视的人,内心都会有这种 OS。
但在面试情境下,如此直白地怼回去,爽则爽矣,真的合理吗?
和朋友闲聊,聊着聊着,就能蹦出一大串带排比、结构完整的战斗宣言。
哪怕是再怎么学历高、逻辑清晰口齿伶俐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天天这么说话,不累吗?
说真的,假如这个角色不是有白百何的演技撑着,它会变得更加像一个口号。
是的,沈彗星,其实就是一个与现实脱节的口号人物。
她始终活得非常清醒,哪怕沉浸在各种生活琐碎中六年,她依然不忘初心要追梦、完成事业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