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着灶台转了六年,从未从事过金融业,偶然混进了行业内最顶级的峰会,还能把业内人士辩得哑口无言。
她从来只有愤怒,没有迷惘。
这样的人物,看似有力量,其实确实罔顾基本的人性脆弱和现实逻辑。
假如一部剧塑造一个女性人物,把她置于一个社会真空、不受任何人物关系、社会环境牵制的环境背景下。
她再怎么女性主义,斗争得再怎么勇猛。
之于普通女性,之于千千万万生活在现实中的女性。
她都没有任何现实的、普世的参考价值。
她没法带给任何女性真正的力量。
我当然期待有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品出现。
但也不得不承认的是——
哪怕是我们所认为 " 开启了女性关怀元年 " 的爆款女性作品,也多少是为了迎合当时社会对 " 中女 " 境遇的更多关注,应时而做。
更直接点说,是为了流量而做、为了生意而做。
而当 " 主义 " 变成 " 生意 ",结果会怎样?
剧作越来越多,讨论越来越敷衍。
从《三十而已》到《我们的婚姻》。
前者还会有一些试图贴近现实的细节,后者,人均金句王已成了整部剧的最大 " 亮点 "。
这其中经历了什么?
一场为了流量,适应短视频传播的恶性筛选。
曾经从剧情里去精取粗,提炼现实话题,如今干脆用热点议题拼凑成剧。
制造话题的 " 效率 " 更高了,但引发的讨论,必然会越来越单一,极端化。
因为越是空洞、漂浮着的正确,越是只能引来它最直接的拥簇和敌人——二极管们。
而这,不仅于真正理解和思考女性议题无益,反而遮蔽掉了女性更普世的、真切的困境。
说白了,内地拍女性议题因为一开始目的就没那么纯,导致我们对女性题材的挖掘,一直是走一小步,退一大步的节奏。
这几年,我印象中能跳出这个恶性循环,引发过比较健康讨论氛围的女性作品凤毛麟角。
前年的《摩天大楼》,去年有《我是李焕英》《爱很美味》。
其中《摩天大楼》和《爱很美味》,都是导演陈正道的作品,每一部都狠狠扇了市面上那些主流国产女性剧一大耳光——
《摩天大楼》和《爱很美味》,完全是 " 爱讲道理,不讲故事 " 式影视剧的反面。
尤其《摩天大楼》,从故事层面来说,没什么全新的情节。
甚至也是一部 " 热点集合剧 ",剧情几乎涵盖和影射了这几年挂在热搜上的各类女性新闻和热议话题——
荡妇羞辱、女性互撕、职场性别歧视、亲密关系精神控制、未成年人性侵、 社会案件的完美受害者 ……
桩桩件件放现实中,所能引发的舆论的乌烟瘴气都可想而知。
但《摩天大楼》的最终呈现,却让观众顾不上站队走极端,反而引出许多对女性困境的理解和共情声音。
因为剧中的一次次反转,不只为了新鲜刺激,而是为了通过反转来打破那些根深蒂固的女性的刻板印象。
而观众,也随着案件的进展,经历了一次次认知的突破、一轮轮对社会事件的反省。
甚至在故事里的某个人、某个细节里、某种视角里看见自己。
而这才是真正的女性剧应该唤起的讨论和效果——
附着在动人心弦的故事上,引起观者真正的内心共振。
其实,好的女性主义剧,总是能让关于女性议题的讨论边界拓宽,而非让声音越变越狭隘。
《摩天大楼》里,哪怕是作为引导观众发掘女主 " 鬼父 " 的线索,只出现过几集的漫画里的细节。
观众也能联系现实,自发给予思考和补充。
但,当大多数国产女性剧还继续停留在如今这样用碎片代替逻辑的阶段,这样的讨论注定是越来越被挤压,直至消失的。
悲哀的是,这本该是女性主义叙事最该带给观众的核心力量。
当然,带来良性的讨论、拓宽讨论的边界,也远不是我们呼唤女性主义叙事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