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 14 岁的少女,失去唯一的亲人母亲之后,她用什么反抗。
对性,或许是好奇。
但当一次又一次地用性来取得报酬时,性就成了工具——她能够勉强可以与汉伯特 " 讨价还价 " 的工具。
她不是没有反抗过。
只是在汉伯特的视角,这些反抗不过是少女的任性。
换言之,汉伯特从来没有把洛丽塔当作一个有独立思想的 " 人 " 来看。他爱的,是他 " 想象中 " 的洛丽塔,无关她的个人意志。
小说中汉伯特这样说过:
令我着魔的不是她,而是我自己创造、另一个想象出来的洛丽塔,也许比洛丽塔更真实 …… 没有意志、知觉,缺乏真正的生命。
这也是一种爱,但是和爱一只宠物区别不大。
仿佛作为类比,电影中出现了它的镜头——
一条狗。
你可以说是无意,但当 " 狗 " 这一意象在电影中出现 4 次,便值得被关注。
狗的处境,有意无意标志着洛心境的转变。
第一次。
汉伯特初到美国小城,车外小土狗不停狂吠,试图引起他的注意。下了车,他遇到同样试图吸引他注意的洛。
第二次。
旅途中两人办理入住手续,洛逗弄作家奎尔迪养的贵宾犬。这是一只宠物狗,仔细看脖子上拴着绳索。
而接下来,洛逐步被汉伯特圈养,套上无形枷锁。
第三次。
雨夜,两人大吵一架,汉伯特寻着洛。
一只恶犬突然冲出来,冲他咆哮,它愤怒,攻击性强,是别人家的看门狗(此时洛已经爱上了奎尔迪)。
第四次。
多年后汉伯特去看望洛。
在她家门前,有一只看起来有品种、却蓬头垢面的狗,性格温顺,对陌生人也挺友好。
再看此时的洛?
形容憔悴,怀有身孕,已经成了别人的妻子,过上了普通平静的生活 ……
Sir 不再相信这仅仅是巧合。
对汉伯特来说,洛丽塔像是围着主人转的小宠物。
他为自己的罪恶披上爱的外衣。
而对于被套上绳索的洛来说,她又有多少的选择空间呢?
奔逃、奔逃。
只能四处奔逃。
04
结语
世事往往就是这样。
人们沉溺于自己偏执的观点中,无法认同别人的看法——
哪怕那是事物本来的样子。
电影上映后,引来不少非议。
以至于导演愤恨地说," 如果我拍一个 13 岁女孩被食人族吃掉的故事,是没问题的。" 他没有预料的是,在当下,这也是有问题的。
这是时代性与艺术性的问题。
任何一部作品,脱离了时代性来谈,都是空中楼阁。
任何一部作品,脱离了艺术价值来说,都是舍本逐末。
《洛丽塔》如是。
某种程度上,它是那个年代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只是因为男性叙事,只是因为艺术性地不那么直白,引起不少误解。
但同时。
《洛丽塔》又不仅仅是控诉恋童癖那么简单,它提供的,是一个远比暴露、批判更有价值的艺术文本。
好电影永远不提供答案。
提供的,往往是复杂的人性,以及美学上的追求。
何为复杂?
秘鲁作家略萨指出:
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总是容许各种互相对立的读者层的;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又是一个每位读者可以从中发现不同含义、不同特色、甚至不同故事的潘多拉的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