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是她参加工作之后,为数不多可以在家乡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日子。
这时候的董卿可以时常回家看看。
尽管手中有钥匙,可在开启一楼单元门时,她仍喜欢摁响呼叫铃,这可以提醒母亲女儿回家了,也是一种团圆的仪式感:
"每次单元门打开后,母亲就会站在楼梯口望着我上楼。"
董卿说,那大概是她最满足的时刻,最思念的人就在眼前,她抬头便可以看到。
董卿谈论母亲的爱,眼中闪着泪光
董卿喜欢独处,因为她觉得那样会更容易听见心底的声音。
所以她不喜欢应酬,也很少参加聚会,她享受孤独,唯独对18岁那年寒假的一场"酒局"念念不忘,以至于日后每次提起,她都热泪盈眶。
那是董卿离家念书后的第一个寒假,父亲主动要"吃顿好的"。一家三口在饭店找了个安静的角落,话还没说几句,父亲便举起盛满白酒的酒杯对女儿说:
"从前是我太严厉了,有不对的地方,你别往心里去。"
没有了往日的苛责和训导,董卿第一次在父亲的眼中看见了愧疚与小心翼翼,她举着酒杯,许多话如鲠在喉。
从前她不喜欢父亲的严厉,时常以各种方式与其对抗。可如今,当一向强硬的父亲变得温柔,她竟感受到了莫名的心酸和悲伤。
"世间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倾其所有地爱你,除了父母。"
董卿回忆与父亲喝酒
那一夜,董卿与父亲聊了许久,她们哭着、笑着,而后饮尽一整瓶白酒,她与过去很多事情和解了。
那些父母强塞给她的书单、好像永远跑不完的跑道、疲累不堪的假期工作,以及琐碎日子里的喋喋不休……
她忽然理解了父亲,也理解了所有的父母:
"现在回想,父亲让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对……我认同我父亲的教育方式,虽然我当时受了很多委屈,但我现在回想起来,没什么不好,他让我成为一个内心很强大的孩子。"
董卿一家三口
后来,那个只有一家三口的酒局,成了董卿日后不断奔跑的原动力。
她全然接受了从前不认同的,与父亲一模一样的性格特质。她为刻在基因里的严谨与勤勉骄傲,仿佛一位"天生的追梦人"。
从艺校毕业后,董卿进入上海电视台当了几年外景主持人,而后因表现不俗,获得了诸多采访大牌明星的机会。
在上海工作时,董卿采访张国荣
小有名气后,她又接受了央视递来的橄榄枝,一路北上加入西部频道(已停播,现已成为CCTV-12)。
2005年,32岁的董卿首次亮相春晚,正式踏入央视一号演播厅,从此一步步从画面边缘,走向舞台中央。
2005年央视春晚
董卿首次登台的第一个镜头
董卿越来越忙。
儿时她形容自己是奔跑在轮子里的仓鼠,而今她变成了奔波在各大主持现场的"永动机"。
工作量随着知名度不断累积,最忙碌时她每年要主持超过130场晚会,每天工作时长超过14个小时,一年至少有500个小时在飞机、汽车上度过……每天不是在主持节目,就是在准备主持节目。
2009年春晚,董卿在介绍马东出场时,误将其姓名说成了"马先生的儿子马季"。彼时她丝毫没有察觉,直到直播结束后听到同事的安慰,她才猛然发觉。
对于这次口误,周遭人表示谅解,因为任何人都会犯错。可对于永远不会放自己一马的董卿来讲,这便是"天大的错误"。
那一夜,董卿缺席了直播结束后的庆功宴。在大年初一的凌晨,她一个人迎着寒风回了家,沉默着吃完了一份速冻饺子,然后在睡醒睁开眼睛的瞬间泪流满面:
"我觉得那么成功的一场晚会,全都被我一个人毁了。"
一刻不停地前进让她饱尝收获的满足与喜悦,她享受掌控舞台的感觉,所以在意外来临时才会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