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董卿更加努力了,她认为自己是为"工作而生","每天收工之后就会特别空虚、失落,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
沿着父亲从前走过的路,董卿完美复刻着他的勤勉。她热爱这种不停生长的激情,以为生活的全部意义就是"奋斗",可岁月却在此时提醒她:
成长是"前进",但偶尔也要回过头,看看来时的路。
在董卿刚好40岁那年,她终于感受到了倦怠。她隐约觉得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上台不再有激情,我开始套着模板主持了"。
停下休整的念头在她的脑海中反复闪过,直至听到母亲的话,才终于坚定。
在一次闲聊中,母亲对董卿说:
"爸爸、妈妈早晚是要离开这个世界的,你要好好照顾自己。"
董卿说,在那一刻她忽然很难过。她看向母亲,发现母亲鬓间的白发和脸上的皱纹已变得极为明显。
原来,在自己奋力奔跑的岁月里,那些最爱她的人,已经这样苍老了。"她让我觉得,我必须也为她做点什么,至少让她放心吧。"
这次谈话后不久,董卿选择暂停工作出国留学。
她为原本飞速前进的日子踩下了急刹车,而后因为惯性被撞得鼻青脸肿。
在退出公众视野的日子里,她第一次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
离开了熟悉的生活和工作,董卿开始为柴米油盐发愁。鸡毛蒜皮填充着生活,让她发现很多事情自己根本应付不来。
"那时候,我经常晚上睡不着,一个人坐在地上流泪。我感到恐慌,因为我知道自己放掉了什么,却根本看不见会得到什么。"
2017年央视春晚
董卿于舞台上的最后一个镜头
董卿变得很迷茫。
她陷入了自我怀疑,并且患得患失,她弄丢了一切激情与动力,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沮丧和失落。
出国前她问自己,敢不敢和从前做个了断,答案是肯定的。
那这之后呢?只能眼看着日子变得琐碎与平庸吗?
董卿想,"了断"不该是停滞,而应该是寻找新的起点,而后继续奔跑。
2016年,董卿拿着两张纸找到了中央电视台,而纸上写着的,正是《朗读者》的策划案。
没有任何争议,该项目在此后的讨论会中被全票通过,董卿也在那一天从主持人,变成了制作人。
"一个念头在脑中,两页策划在手上,三个散兵起步,四处磕头化缘。"
董卿如此形容《朗读者》筹建之初的状况。
在为其奔波的一年,上到寻找赞助、嘉宾邀请、主题拟定、文案撰写,下到舞台搭建、地板选择、灯光布景……
为了将纸上的策划变成现实,董卿参与了制作节目的每一个环节,喋喋不休地向每一个问询的人,讲述心中对于新节目的构想。
"筹备(节目)的时候哭得更多,经常眼看着事情要成了,结果又不成,一次又一次,觉得怎么就这么难呢!一个人坐在地上哭,哭完继续干。"
董卿在幕后筹备《朗读者》时期
无数个时刻,董卿都已在绝望的边缘徘徊,可无论如何,在太阳重新升起时,她仍会微笑着准时出现在会议室里,安排接下来的工作。
这是她的习惯,也是从小到大父亲告诉她的道理:
向前跑,哪怕短暂失望、迷失;别停下,因为远处一定是灯火通明。
2017年1月8日,《朗读者》开始第一场录制。
此前董卿不断用"若真心渴望做成一件事,那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激励自己,而在那一天,她终于看见了宇宙的形状。
董卿在《朗读者》的第一个出场镜头
在那个她亲自构建出的"朗读星球"里,她读动人的字句,也听动人的故事。
她开始不断为别人的故事热泪盈眶:
在谈论"想念"主题时,董卿与一对夫妻相见。
二人曾有一位可爱的女儿果果,13岁那年,因为一场疾病,果果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果果去世后,果爸、果妈选择将女儿的部分器官进行捐献,最终使5个家庭走出绝望边缘。谈起这个决定,果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