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德沃宁愿自己死,也不让逝去的爱人遭受侮辱。这段话直接给邓布利多整破防了,眼泪顺着金丝眼镜止不住地往下流。
虽然内地公映版在翻译上做了一定程度的兜底工作。比如邓布利多形容二者关系时用了 "love",字幕翻译成 " 感情 "。
然而在结尾,见大势已去的格林德沃却直接表白:" 邓布利多,以后还有谁会(像我一样)爱你?" 没错!这回字幕是直译。
再看这张图:
麻瓜视角:两大佬拔杖相向,分道扬镳。
哈迷视角:注意手部动作 …… 袭胸啦!
这真的是不付费就能看的内容吗?
除了一步之遥的父子情以及不可名状的兄弟情,还有因身份差别而不能在一起的虐心情侣——麻瓜雅各布(丹 · 福勒饰)与女巫奎尼(艾莉森 · 萨多尔 饰)。
魔法世界也好,人类世界也罢,都不允许女巫跟麻瓜通婚。
于是,格林德沃就给伤心的奎尼画大饼,使她黑化后加入自己阵营,并许诺她建立一个更为自由的魔法世界(尽管格林德沃依旧会奴役麻瓜)。等到奎尼发现情况不妙时,则为时已晚。
影片花了大量时间铺垫奎尼对格林德沃起疑心,以及格林德沃反向监视奎尼的一举一动等情节。
罗琳尽量把剧情浓缩到主线(邓布利多对抗格林德沃)中,并对各色人物的情感世界(亲情、爱情、兄弟情)进行细致入微地刻画。
爱情、西部、权谋大乱炖
虽说粉丝看得嗨,但本片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极不友好。
从各平台开分情况看,烂番茄媒体新鲜度 59%(34 家媒体),MTC47/100 分(17 家媒体),豆瓣 6.4 分,反响一般。
剧本的侧重点是情感,加之导演大卫 · 叶茨惯常的缓慢叙事,使观影体验较为烦闷。
《神奇动物》系列主打的是奇幻冒险,那么在类型元素的复合过程中,主创必须有所取舍。
首先,西部片的对战风格,绝对是本片的加分项。
西部对战的特征是,先渲染周遭的环境:漫天黄沙风滚草,酒吧廊檐风铃扰乱。
《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中,无论是邓布利多与侄子格雷登斯的长街大战,还是不丹的巷战,最先映入眼帘的不是各方势力,而是大街上的风雪,以及屋檐上随风响动的铜铃。
另外,西部牛仔们都是一枪决胜负,而巫师们则是一杖定乾坤。巷战魔法对决中,过程被简化,镜头主要呈现结果。
其次,与现实相照应的战备阶段,以及权谋元素的引入,拓宽了魔法世界的格局。
世界观方面,《哈利 · 波特》系列出现了英国魔法部,《神奇动物》系列则向观众展示了美国、法国、德国的魔法世界,而此次又展现了国际巫师联合会、魔法起源地不丹。
权力场的明争暗斗,亦是对现实历史的搬演。邓布利多与格林德沃在 1945 年展开生死之战,并以格林德沃的失败告终。结合格林德沃的演讲能力、巫师主义、民粹思维,很明显其对标人物是希特勒。
而《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亦以德国魔法部对格林德沃的纵容态度,暗示二战史上的绥靖政策。这使格林德沃有资格竞选国际巫师联合会会长一职,从而进一步实施自己的统治计划。
这些类型元素对冒险这一主类型,不会造成太大的侵扰。
倘若把魔法故事拍成一部爱情电影,那就离谱了。
片尾,面包房内是雅各布、奎尼的婚礼,屋外则是邓布利多独自走在寂寞的长街。
祥和喜庆的婚礼氛围与刚与好友决裂的孤独者形成对照,这的确是爱情片的拍法,所以此处会显得突兀、冗长。
此外,一些慢镜头使人昏昏欲睡、焦灼不堪。
宴会上乱作一团,雅各布决定通过门钥匙离开。此处的慢镜头,破坏了原本 " 一分钟营救 " 的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