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是描绘主要人物的情感,为主任务服务,无可厚非。倘若无节制地沉溺于个体感情,类型上鸠占鹊巢,以爱情片的细腻取代冒险片的惊险,则会让故事显得软糯、冗长。
然而,《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最大的问题当属粉丝向电影带来的高观影门槛。
谁还记得那句 "Always"?
粉丝向电影,需要观众有一定的共情、联想能力,以及知识储备(前作出现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关系必须熟记于心)。
格雷登斯濒死之际,阿不福思的 "Always",在粉丝那能引发共鸣,联想到斯内普,从而将阿不福思也归为一个有苦难言的痴心父亲。
然而从剧作角度看,既然这么思念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不直接去找他呢?还让孩子跟母亲远渡重洋(具体原因也没交代)。结果孩子快死了,当爹的突然跑来说:我对你的爱一直没变。糟老头子,我信你个鬼!
"Always" 所象征的钟情神话,并不能掩盖阿不福思行为逻辑的硬伤。所谓的忏悔,只会使他更像个道貌岸然的 " 渣爹 "。
观众要看紧凑的故事与鲜活的人物,而不是所谓的回忆杀。对于普通观众而言,霍格沃兹城堡、年轻的麦格教授、金色飞贼、游走球、妖怪书,并不能引发他们的欢呼。
粉丝向电影恰恰利用了圈内狂欢的思维,进行情节编排,也因此失去了剧作上的严谨态度。
譬如饰演格林德沃的演员 " 麦子叔 " 麦斯 · 米科尔森,曾出演过剧集《汉尼拔》,在剧中饰演食人狂魔。因此,不少网友戏称本片为《神奇动物怎么吃》。
或许是主创为了迎合粉丝的这一心理,开场格林德沃在找到神兽麒麟后,极其暧昧地将它放在嘴边,并长时间把玩它。可抛开演员此前的角色不谈,这段戏过长,非美剧迷也 get 不到这个点。
麦斯 · 米科尔森在《汉尼拔》中的造型
有一说一,罗琳是试图去粉丝化的,这一点表现在线索的集中化上。
不少网友表示,《神奇动物》系列跟神奇动物越来越没关系了。老实讲,这一路子是对的。
该系列围绕两条线索展开:
其一,纽特与神奇动物的故事;
其二,邓布利多与格林德沃的世纪大战。
乍一看,这两段故事一点关系也没有。所以从《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开始,纽特那条线尽量简化,而神奇动物也以功能性的援助者、阻碍者等形象出现(嗅嗅不仅偷了血盟瓶,还跟护树罗锅一道救下纽特)。
至于故事主线,则尽量往正邪对抗上靠拢,不能再出现像蛇鸟、隐形兽、马型水怪等为展览而存在的花瓶式生物了。
粉丝的思维是怀旧的、猎奇的,不能为了满足这种怀旧与猎奇心理而损伤人物应有的逻辑。否则,影院只剩下原著粉、《哈利 · 波特》电影粉、手游玩家了。
大众想看正邪大冲撞,至于大叔们的前程往事,就该沦为小雀斑、神奇动物们路人式的存在。否则,影片只能如片名那般,剩下一个谜团等着观众去解惑。而这样的系列,真的很难 "Always" 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