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
Sir 说的是近期的上海。
比魔都更魔幻的是——
他们开始给郭敬明道歉了。
" 错怪了小四。"
" 透彻。"
" 讽刺到位。"
" 纪实文学、纪录片。"
为什么?
还要从这次上海的疫情说起。
无法想象,一个人口 2500 万,内地城市治理标杆的上海,在这么短时间内,忘了腔调、摩登、商务,集体关注在最原始的吃饭问题。
这种心理冲击,是有传导效应的。
9 日晚,广州多个区进行全面核酸,Sir 和同事都度过了一个紧张疲惫的周末。
周五晚连夜排队核酸,周六一起床发现部分购菜 APP 和市场的绿叶菜已经被抢空,大家紧急转发和学习上海朋友总结的囤菜攻略 ……
疫情第三年了,去年 5 月广州也经历过一次近两周的封城战疫,但是这么敏感的反应还是让人有点意外。
大家最大的担心,已经从病毒本身,转移到——
万一阳性了,会被怎样对待?
万一小区封了,吃什么?
不可否认,本轮疫情上海暴露出的矛盾和问题,值得大家一起反思。
但问题在于——
我们该反思什么?
让 Sir 感到最不能理解的,当下网络舆论正在形成的一种氛围:看,上海果然暴露了吧。
于是,很多人开始给《小时代》正名。
《小时代》不是浮夸了,是现实主义。
郭敬明不是烂片导演了,是揭露了上海的虚荣、势利、阶层差异。
当年郭敬明被群嘲过的 " 名牌式写作 " ——
一个两岁的小孩,需要的仅仅是一条温暖的爱马仕毛毯,然后再塞一个 LV 的钱包到他手里,就行了。实在不行,你再给他挂上一条梵克雅宝的项链,喷一点娇兰的帝王之水,这两管猛药一下去,就算是孟姜女投胎,她也立刻闭嘴不哭。
今天好像得到了一一印证。
在 " 静态管理 " 初期,几张图片被传播。
年轻人精心打扮,盛装出席测核酸。
某小区门口挂抗原自测袋,是 Prada、LV、爱马仕 ……
一开始是调侃:果然很上海。
但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窥视和集中算账。
这其中投射出的最明显的两种情绪,一是指向——
阶层。
网友在观摩、比较,什么房价的小区,配送什么样的菜。
再看到有人晒的,一些奢侈品大牌,会采购物资,精美包装后回馈自己的大客户。
网友们构建出一副《寄生虫》式的图景。
顶层的人,住豪宅。
底层的 " 虫蚁 " 们,无处容身。
有一位上海博主 @王铁梅女士 说,自己所在的小区业主,以潜在防疫威胁为理由举报了在此租房的务工阿姨,导致她们被居委会 " 驱赶 "。
这件事,也被网友们视作上海人冷漠、没有人情味的表现。
另一个主要的不满则是——
崇洋媚外。
别的城市疫情,网友发的是 " 热干面挺住 "," 胡辣汤赶紧好起来 "。
每个城市有自己的标签,热知识,上海是全球咖啡店最多的城市。
这种生活方式,在互联网的审视下就有了原罪。
上海人不是上海人,直接说是 " 租界人 "。
以及这里是 " 香蕉人大本营 "。
夸张吗?
本该被严肃对待的疫情,开始变得越来越像一场异端审判。
最终,有人想表达出的态度是活该、不值得 ……" 上海真的需要援助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