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蓄已久的 " 看不惯 ",一下集中爆发。
于是郭敬明的《小时代》被捧成了一本写满上海 " 七宗罪 " 的《圣经》。
看,上海阶层明显。
所以上海人觉得比我们高人一等。
看,上海人喝咖啡穿西服。
所以上海人看不起我们中国人。
郭敬明的《小时代》,是一种极度自卑反弹后的报复性炫富。
而今天郭敬明口碑的 " 反转 ",是更多人不自觉代入到了那个被歧视和被排挤的外地人身份。
Sir 不得不说这种声浪太具有迷惑性了。
一旦你不同意,就会变成 " 洗白 "" 沪吹 "。但越是流言混乱,我们越需要在当下厘清一些基本问题,这不光关系到上海,也关系到——
在疫情发展出更多不确定性的当下。
我们是否能减少次生灾害(有一天落到自己头上)。
第一。
上海排外吗?
这个问题是一个陷阱。
如果你真的去回答或者辩驳这个问题,就已经被带偏了。
这种地域标签,就如同一些 " 河南人没素质 "" 山东人重男轻女 " 的论断,很多人还会用亲身经历作证:我看到的 XXX 就是这样的啊。
排外 / 没素质 / 重男轻女,或许都存在。
问题在于——
我们应该趁着疫情对一个地方的人进行清算吗?
又能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来说明是他们应得的,不值得援助吗?
如果是,那么被揪出来的一定不只上海人。
疫情爆发之初,武汉人在各地的遭遇,那么还将一遍遍重演。
疫情还没有打倒我们,我们就早已乐此不疲地从内部分裂。
不少人传达出的情绪,未必害怕病毒,却害怕感染病毒之后所带来的种种人为打击——
隐私暴露、被社死、被指责 " 投毒 "、被各个地方的人歧视、提防 ……
疫情传播到一个地方,就把一个地方打成异类、翻旧帐的的习惯,我们今天还没有彻底反思。
第二。
上海是一个标签能概括的吗?
" 你活该也有今天。"
许多人把长期以来的不满,全都集中到了上海这个标签下。
但你们口中的上海,不是一个标签,是 2500 万个真实的人。
奢侈品大牌的 VIP 专享点心是上海(的疫情头几天)。
大家一起无米下锅的也是上海。
声色犬马的名利场是上海。
无数个追逐梦想、努力活着的人也是上海。
当你把 " 上海 " 当成一些现象集中体现的代名词,再贴到每一个上海人头上时,危险的是什么?
4 月 3 日,一名上海女士求助一名外卖员,帮忙给自己 27 公里以外听障的父亲送菜。
后为了感谢小哥给了 200 元,并投稿至一大 V 处赞扬小哥是好人。
本来是件好事。
结果评论竟全是骂她精明,吝啬,打发外地人。
上海人这么有钱,怎么这么抠门?
而其实这位女士因为疫情没有工作收入,要带孩子还要照顾老父亲。
最终,当事人因为不堪网暴而选择轻生。
这是谣言吗,是假消息吗 ……Sir 看了很多遍新闻都不愿意相信,希望这是假的该多好。
是的,上海也许就是一个阶层分明的城市。
但你痛恨的现象,永远都是顶层的少数。
而处于阶层中不利地位的大多数人,还要因为别人眼中 " 上海的不平等 ",再受到一次歧视,再被认为不配得到援助。
这,不合理。
第三。
现在的首要问题不是算帐,是吃饭。
Sir 今天最看不惯的,就是对 " 上海神话 " 的冷嘲热讽。
甚至是在看好戏。
" 你们不是精准防控,防疫优等生吗,怎么也有今天?"
" 你们不是有钱吗,还需要驰援?"
Sir 今天不想捍卫任何一个神话。
事实上,上海在今天不仅是一个 " 神话 ",也是不同立场、思潮拉锯的核心地带。
有 " 清零 " 还是 " 躺平 " 的路线之争,有本土自信还是国际接轨的华夷之辨,有青年人日益兴起的对阶层和 " 资本家 " 的不满,也有对于什么才是最大国情的不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