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月 21 日是世界儿歌日。/@人民日报3月21日是世界儿童节。/@人民日报
在流行歌曲大规模入侵儿歌市场的同时,真正属于孩子的儿歌越来越少。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说:“现在,孩子们想要天上的月亮,他们的父母会满足他们。然而,很少有孩子想唱自己的歌。“现在能广为传唱的高质量儿歌已经很稀缺了。
曾经,儿歌创作体现了全国一线音乐制作水平。中央青年广播合唱团常任指挥孟大鹏提到,我们国家的儿歌创作有两个繁荣期,一个是50年代,一个是80年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儿童歌曲由当时的国家一线词曲作者创作,由国家一线媒体传播,创作和传播过程快节奏、高水平。”
《我们的田野》《让我们荡起双桨》《歌唱微笑》等经典儿歌都是上个世纪的佳作,传唱了一代又一代。这个旋律一响起,都以快乐无忧的童年为背景。
那个时代的经典儿歌传唱至今。/《音乐大师课》那个时代的经典儿歌,传唱至今。/音乐大师班
现在,儿歌的创作环境和过去不一样了。孟大鹏指出:“如今,儿歌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线词曲作者大多不把儿歌纳入创作范畴,而对儿歌有热情的,水平有限。"
微薄的利润让很多优秀的音乐人逐渐远离了儿歌创作的轨道,因为儿歌既不能带来名气,也不能带来其他实际利益,而那些留守的儿童歌手花上几个月创作的儿歌,由于传播渠道狭窄,宣传资金不足,很难到达孩子们的耳朵里。
现在的孩子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网络环境。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他们,还在用磁带和MP3听流行歌曲。现在,五六岁的孩子已经能熟练操作各种网络设备。他们一打开手机和平板,眼前就出现了音乐软件排行榜的短视频推荐和信息流。
我们曾经唱过儿歌,周杰伦和林俊杰,但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的注意力已经被网络上的流行歌曲抢走了。很难说是儿歌唱的太少还是流行歌曲选的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