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 1566》展示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权力搏杀
从历史考证来看,上述神剧均有些许失实,对历史人物的塑造,也有创作者自身的倾斜与偏颇。但作为艺术创作,它们是成功的。
《大明王朝 1566》里,开头第一集的 " 改稻为桑 ",在史书上就不可查究,而是编剧刘和平在嘉靖帝、严嵩、海瑞等彼时代主角人物的命运、个性基础上,结合明朝真实的社会和统治规律,虚构出来的情节。
▲《大明王朝 1566》第一集中的 " 改稻为桑 " 在历史上不可查究
剧中,以张居正、高拱为首的倒严派虽然反对改稻为桑,出发点更多是政治斗争,那句冰冷的台词 " 这次可以借机在浙江烧一把大火,严党倒台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让观众看得心头一悲: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天下苍生,都是党派们擅权弄势的工具。
看似英明的国策,因急功近利的推行,扭曲、变质。嘉靖为满足私欲,对官员毁田殃民视而不见,利益集团从中作梗,各党争斗不休,百姓沦为刍狗。
▲ " 改稻为桑 " 因急功急利的推行,变得扭曲、变质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虚构出来的 " 改稻为桑 ",不仅不能叫做篡改历史,反而是创作者在嚼碎了史实、糅合后人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凭藉虚构,有技巧地反映出彼时代的真实社稷民生。
影响一部历史剧观感的最大硬伤,也许并不来源于那些细枝末节的年表、生平。更多的,是关乎整体剧情折射出的历史观,创作者对一段功过、一位人物的理解和再创造。
▲《大明王朝 1566》剧照
前述这些历史正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们直面了历史,把历史本身当做一个戏剧主体。创作姿态上是极其严肃的。
同时,它们也超越了历史。
创作者没有停留在颂扬明君、呼唤圣主的陈旧思想中,而是以审视者的视角,融入了现代的反思,引领观众去思考历史的真相。
▲《大明王朝 1566》以审视者的视角,融入现代的反思,引导观众去思考历史的真相
什么是历史正剧?
它不是一种类型元素,没有可复制的模式与套路,不想苛责摆烂的古偶与戏说历史。
但面对打着历史正剧旗号的作品,观众就一定会警惕这样的思维懒惰:
适合偶像剧、都市剧、父慈子孝的家庭伦理剧的,未必适合历史剧。
" 别浪费了资源 "
历史正剧的消亡,早已是个不争的事实。
2010 年前后,港台武侠剧、奇幻剧等类目逐渐传入大陆,一本正经讲历史的传统正剧式微,不少掺入宫斗、穿越等元素的古装剧登场,如《宫》《美人心计》等等,在某些爆火个例的带引下,撕逼不止、空洞注水的现象也开始愈发猖狂,这是国产历史剧对市场让渡的一段变革阵痛时期。
▲《宫》在古装剧中加入了穿越元素
剩下的更多数 " 劣币 " 仍在批量生产:毫无讲究与考究的剧作,打着历史剧标签拍古偶,为了市场效应,请来爱豆,买来网文,把穿越、仙侠拍了个遍,逐渐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拉低了整体市场质量与历史国剧口碑。
架空背景的历史古装剧,也因此成了主流。
比如 2015 年胡歌的《琅琊榜》,从类型上来说,这部剧充其量只能贴上 " 古装 "、" 权谋 " 两个标签,但却凭借着每个生动突出的角色,对原著的足够尊重,高精细的礼服化道和镜头语言,从鱼龙混杂的商业古装剧中杀出重围。
▲《琅琊榜》每个角色都生动突出
与其同期上映的《陈情令》,自然和 " 正剧 " 半点边都沾不上边,但流量和播放量的双丰收,达到了近年来任何一部古装剧都难以想象的高度。
正剧之 " 正 ",早已荡然无存。
当然,也有一些创作者不甘 " 古偶 ",尝试打造纯正的正剧,满屏文言台词的《清平乐》,可以看作这种试水。
▲《清平乐》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