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乌鸦电影 Author 写字的乌鸦
大龄学生
广东揭阳女子夜校,正在进行一场模拟考试 …
学生们拿到老师发的【2022 年新女子夜校模拟试卷】,一筹莫展,如临大敌。
有的同学一手拿铅笔,一手拿橡皮擦,时不时瞄一瞄奋笔疾书的同桌。
事实证明,抄同桌答案是人类出生就有的传统技能,压根不分年龄。
有的同学,压根没想题目的事,她毕生所学卡在了第一步:写名字。
" 吴玉柔 " 三个字,写了擦,擦了写 …
此刻,名字主人与 " 吴玉柔 " 这三个字,正进行激烈的天人交战,扫满书桌的像泥垢一样的橡皮末,就是最好的证据。
不知道她在感受绝望的同时,会不会恨自己为啥不叫 " 吴一一 "。
模拟卷试题难度不大,简单汉字的组词造句,偏旁部首的拆分和重组 …
小学生平时作业都比这难 …
但对这帮特殊的大龄学生来说,重回校园再次执笔已是千难万难。
夜幕降临,览表村万家灯火齐亮,妇女们方才放下白日家庭琐事,三三两两踏进教室。
她们坐上课桌,听老师讲课之前,有的刚放下锄头,操持完田间地头的农务,有的刚洗完碗,忙完家里家外的家务。
学生们年纪普遍超过 40 岁,因常年劳作皮肤黝黑,眼角皱纹诉说着生活的艰苦,那双握笔的手粗糙有力 …
其中的大部分人只有小学文化,更有甚者一天学都没上过,不会讲普通话,大字不识几个。
或者更直接点,她们是文盲。
那个年代,览表村父母期待家里的女孩,能照顾弟弟妹妹,勤俭持家,不要给家里增添负担,到年纪能到附近的工厂赚钱补贴家用。
一穷二白的年代,教室里的 " 女孩们上着上着就消失了 ",她们要么外出深圳广州打工,要么在家帮忙务农。
而对吴英妹来说,她的学习生涯断送在三十年前。
那天早上,她亲眼看着爸爸手里拿着钱,上学校给她交学费。
她心中雀跃不已,拎着全家老小两大桶衣服,兴冲冲地去河边洗。
可只是洗个衣服的功夫,她的妈妈已经冲到学校跟老师拿回了学费。
都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三十年过去了,一颗心是怎么从热烈沸腾到枯萎凋败的 …
她忘不了。
打破
夜校创始人吴利珠,常常听到父母说 " 你要是男孩就好了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她 15 岁便辍学外出打工 …
拿着爸妈给的 100 块钱,她多年走南闯北跑过多个城市,在塑胶厂做过童工,在天津当过搓澡工,在东莞卖过服装 …
每年寒暑假她都会抽时间回家一趟 …
5 年、10 年,村子里几乎没有发生任何改变,重男轻女的情况依然严重。
" 只要没有生到男孩,四个也要生 ";
" 家里有姐姐弟弟的,弟弟要读书,砸锅卖铁都要读,姐姐要读,可能就要很慎重 "。
在外闯荡 20 年后,吴利珠决心做第一个打破愚昧的人,她回揭阳建立了览表图书室,给孩子开展儿童性教育课,组织防家暴等各种公益活动 …
试图砸开一道裂缝,提升乡村女性的知识面,改变重男轻女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