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雪》 杨光旗 79 岁
《洱海》杨光旗 79 岁
" 小双娘 " 笔下的家乡
在这里你能看到,令人眼眶一热的场景:
淳朴的少数民族妇女,她们三两成群拿着画板,坐在盛开的梨花树下,不时交流灵感,聊天嬉笑 …
一边男人呵斥着牛犁地,周围不时有几条狗乱窜 …
又或者,架一个画板在山坡上,环顾洱海秀丽无垠的辽阔,只需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就能勾勒一幅童年回忆 …
沈见华说:她们的画我是做不到的,她们用 15000 年的笔触画她们现在的生活。
谁能想到目不识丁,没有上过学受过教育的农村妇女,在本该含饴弄孙的年龄,能创造出如此令人惊叹的艺术呢?
参加农民画社之前,她们不过是贫困村依靠着拿低保过活的妇女,一辈子养儿育女,操持家庭。
十年前尚未学会画画的赵新莲,不会讲普通话,更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因为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儿,街坊邻居都称她 " 小双娘 "。
时至今日,她以 8 万的高价,卖出自己创作的属于白族人民的清明上河图,证明了自己的艺术价值。
瞭望着洱海,农民画家 " 小双娘 " 拿起画笔,在她那幅刚刚完成的画作中,歪歪扭扭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赵新莲 "。
神圣的名字
揭阳吴利珠返乡自费建立妇女儿童图书室、大理白族奶奶们成农民画家 …
上文的两个故事均出自央视新出的纪录片《理想的乡村》。
这部央视纪录片让我非常失望 …
因为它用绝美的镜头语言、精彩的人物故事,勾起我强烈的观看欲望,却只吝啬的拍了 5 分钟。
强烈要求加更!
要完整了解吴利珠、王秉秀、" 小双娘 " 们的故事,5 分钟远远不够 ……
可足够惊鸿一瞥,让我得以窥见,乡村女性不一样的生活 …
读书念字,笔墨丹青,古来是文人墨客风流雅致之事 …
可分明在她们的故事中,泥土与画笔混成一色,生活艰辛与读书认字交相辉映 …
王秉秀奶奶上门拜访沈见华之前,是个靠领低保为生的老人,她哪能想到后来一幅画卖出 3000 块,甚至直接带动整个村子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贫困村变艺术村,村妇变农民画家,艺术价值归根到底是钱的问题。
2016 年吴利珠举 10 万外债,在众人怀疑的目光中办起了夜校,仅过两年原本 100 多名学生陆续退出,最后只有零星 10 人坚持下来,夜校面临解散。
上夜校每个月需要交学费 200 元。钱不多,可足够影响一个农村家庭开支,有些妇女甚至拿不出这笔钱。
可这又仅仅是钱的事吗?
2008 年从王秉秀创作第一幅画以来,伙山村的白族奶奶们以 10 年为周期,积攒了大量画作,才将小小的伙山村盘活。
据统计,目前每年双廊山区艺术品销售收入达 200 余万元。
吴利珠经过短暂的关停后,2020 年重新出发,寓意着重新开始的 " 新女子夜校 " 正式启航。
这仍然是一项无止境砸钱的项目,营收不对等注定意味着这是公益。
可我为什么在满是金钱利益的得失计算中,心头一热,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