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地简单的图书室发展成初具规模的女子夜校,教女性读书认字成为更迫切的需求。
览表村 40 岁以上的妇女,超过一千多人,绝大部分只有小学文化,部分没有上过一天学。
她们只能生活在声音构筑的世界里,一旦涉及到文字,便两眼一抹黑," 像废人一样 "。
看不懂农药化肥袋上的字,只能请教别人 …
看不懂汽车站、公交车站的站牌指引,不敢独自出远门 …
外出工厂打工,别人给的劳动合同,白字黑字一字不懂,只能稀里糊涂就按手印,好坏全凭老板良心 …
朋友圈转发有趣好玩的事,完全看不懂,找微信好友只能靠头像认人 …
剥夺女性受教育的权利,不亚于给现代女性重新裹上小脚,让她们被时代抛弃,在现代社会寸步难行。
在夜校,老师给这些特殊学生上的第一堂课,是拿回自己的名字。
一笔一划,她们写得吃力,也不好看,歪歪扭扭," 像田里的草一样 "。
当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被老师表扬,大半辈子风里来雨里去的女人,竟像孩子一般,露出腼腆的笑。
然后是学习览表村、广州市、陆丰站,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地名,老师还教她们出门怎么看站牌。
" 走到大街上,看到招牌起码三个字能认识一个 "…
" 现在可以看懂兽药、化肥包装袋上的说明了 "…
她们的学习过程很缓慢,也有人中途放弃,决定人到中年选择不再瞎折腾。
但没关系,光找到罅隙,照进了这个蒙昧的传统社会 …
她们的世界多少因为这束光,驱散了迷雾,有了些许改变 …
色彩
2009 年,上海艺术家沈见华举家移居伙山村,云南大理洱海旁边的一个贫困山村。
这是一个世世代代居住着白族人民的村落,因交通制约,贫困落后。
城里来的沈见华,无疑成了村民眼中厉害的大人物。
这天,78 岁的老奶奶王秉秀揣着一摞先进党员证上门拜访,希望沈见华能帮她申请低保。
沈见华拒绝了老人的请求:你是党员,不好跟别人争,不如来我学画画。
这话换了别人听,不是戏言就是不着调的拒绝。
可对于白族妇女而言,她们从小学习刺绣,在白族服饰上完成繁杂绚丽的图案,早已是刻入骨髓的技能。
沈见华说:不用教她们,只要把颜料架摆好,教她们调颜色的方法,她们会自己去选颜色,自己构图、布局。
王奶奶跟着沈见华学了几个月,第一幅画卖出了 3000 元。
高饱和度的色彩搭配,浓烈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 …
这些画作中有白族的历史文化、神话传说,有春节 " 迎本主 "、火把节等白族特色的节日 …
还有她们没有被教育禁锢过,没有被规训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10 年过去了,88 岁高龄的王奶奶启发了当地越来越多的妇女,执起画笔,用斑斓的色彩述说洱海旁度过的一生。
喜欢画牛和猪,擅长运用对称结构的杨光旗奶奶;喜欢记录赛龙舟、结婚宴、节日庆典、捕螺蛳等日常生活场景的小双娘 …
平均年龄超过 60 岁的农民画家们,通过绚烂的色彩画作,将淳朴而热烈的情感跃然于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