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意和男生发生关系的女性被称为 " 慰安妇 "。
这个词汇承载的苦难和意涵不必多说大家也明白。
如果女生性方面比较主动,就会被冠上侮辱性极强的称号:公共厕所。
最后是 " 枪后之妻 ",和 " 慰安妇 " 形成互补关系,她们是在后厨捏三角饭团的女孩。
上野被归为了 " 枪后之妻 ",但她可没有闲心精心制作三角饭团。
她带着一肚子的火儿,捏了好多丑丑的饭团,到后来,那些男生一旦遇到丑饭团,都会说 " 这可能是上野做的 "。
" 脑子里装的都是革命,身体却是父权制的同谋。"
本应志同道合的战友之间却存在巨大的性别鸿沟。
在那样的环境之下,亲身体会到性别鸿沟有多巨大的上野,身心都受到了摧残。
" 我脑子里有一份长长的名单,记录了什么时候哪个混蛋对我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我的心里充满了‘不可原谅’的情绪。"
私人的怨怼,成为了上野决心成为女性主义者的契机。
上野走上了一条斗争之路。
女性不是问题,社会才是
因为私人恩怨开始斗争的上野千鹤子,很快发现——
从 " 我 " 出发的女性主义,注定不会在 " 我 " 结束。
最初,上野是以 " 主妇研究者 " 的身份开始学术生涯的。
所谓 " 主妇研究者 ",不是一边做家庭主妇,一边做研究,而是把家庭主妇作为研究对象。
而原因很简单,上野从小到大都一直感受着母亲的压抑。
她的父母是自由恋爱后走进婚姻的,但即便如此,作为家庭主妇的母亲婚姻并不幸福。
父亲是教科书般的大男子主义者,而在其中备受煎熬的母亲,只是一直忍受不幸,甚至迁怒于孩子。
她总是对子女说" 我不离婚还不是因为你们 "。
上野十几岁时心里曾想:" 就算换一个丈夫,妈妈,你的不幸也不会消失。"
18 岁之后,上野拼尽全力逃离了家乡," 我扮演女儿这个角色只能坚持三天 "。
这些看似无解的情绪、没由来的母亲的 " 愤怒 ",在上野从事研究后逐渐找到了答案。
这根本不是母亲个人的性格和人际关系的问题。
这是社会结构的问题。
因为,无论是母亲那辈人,还是上野这辈人,选择成为主妇的女性,都成长在一个没有答案的环境下。
她们幼年时期享受了 " 男女共学 " 的平等教育,但走出校园就发现,现实完全是另一幅模样——
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无处不在。
女性难以找到工作,无法养活自己,又因为避孕意识差劲所以常常怀孕,所以往往无法摆脱家庭主妇的命运,也难以避开不幸的婚姻。
没有选择的女性,最终和她的母亲一般,被 " 主妇 " 一职榨干。
不仅要从事家务劳动,还要照顾小孩,照料老人。
1979 年风靡全日本的《大男子主义宣言》的歌词,更是直白地揭示了彼时主妇的处境:
不能比我睡得更早
也不能比我起得更晚
饭要做得好吃
一直打扮得漂漂亮亮
而这样的处境,日本学界从来没研究过。
因为在他们眼中,成为主妇就是女性人生的终点,进行无偿的家务劳动也理所当然。
上野很快发现,愤怒的不只是被动成为家庭主妇的女性。
在职场奔走的妈妈,也同样经历着考验。
最典型的,是 1987 年的那场" 美龄论争 "。
那年,日本当红华人女歌手陈美龄带着自己几个月大的孩子来到电视节目的录音室。
" 不要把孩子带进成人世界 "" 这实在给周围的人添麻烦 "" 陈美龄作为当红明星真是被宠坏了 "……
这件事被媒体报道后,针对陈美龄的骂声铺天盖地。
但上野发现这批评逻辑根本站不住脚,而且其目的归根结底是压制育儿妇女的权利。
于是,她选择成为了那个站出来为陈美龄辩护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