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0,再现80年前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推进历程,如今看来仍细思恐极!
起草犹太人专属法律的威廉·施图卡特博士,就坚决捍卫帝国“依法治国”的立法基础,反对党卫军视法律条文为儿戏的行径,揪着“如何定义犹太人”的概念不放,各种滑坡论证讽刺无比,一度让后者下不来台。
调侃法律犹如壁纸
平等、理智、避免情绪化,这场关于屠杀的密谋,宛如现代企业的某个商业决策现场。到了最后,总算冒出了一点相对真实的“人味儿”。
看着最温和、最人道,也经受过战争之苦(一战)的总理府国务秘书克里钦格,在犹豫中提出了一个根本疑虑——大屠杀的道德危机。
但可惜,他的忧虑不在被杀的犹太人,而在执行杀人任务的德国士兵——长时间、大规模、近距离的行刑,会让他们产生难以治愈的精神、心理创伤。
国务秘书担忧战士们的PTSD疾病
这时,犹太人事务办公室的主任,也就是日后主导犹太人大屠杀任务、被史学家冠上“世纪刽子手”恶名的艾希曼,向众人详细介绍了“更高效、远距离、对执行士兵的精神伤害更小的办法”——把他们送进毒气室。
此“健康”方案一出,克里钦格的异议立刻消除,开玩笑表示“我还是希望犹太人凭空消失”,会议厅里又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除了惊人的冷血与严谨,这一部同英美合拍的《阴谋》比起来,还加入了更多大屠杀行动对于战时德国的影响,以及官僚系统内部的权力斗争,一定程度上触及了不少二战历史片较少表现的部分。
的确,种族大清洗的“最终方案”,不仅关乎德国纳粹口中“大局”与“替下一代医治毒瘤”的“负重前行”壮举,还关联着执行方的工作分配与利益纠葛。
前朝的知识分子高官(如起草犹太人法的法学博士),与凭政治斗争上位的新纳粹党人之间,互相不对付。前面的“法律尊严”之争,其实也是话语权的博弈。
在东边的冰天雪地里,与苏联军队生死作战的将领们,也看不惯偏安首都柏林,天天坐办公室写报告的文官。为仕途打拼了半辈子的后者,同样嫉妒着这些“没有像样的学历”却飞速提拔的“年轻人”。
武官瞧不起文官
具体到操作事宜,所有人也是恣睢必较,由此产生出一种嘲讽的幽默感。
比如波兰总督府的国务秘书约瑟夫·布勒,就一直抱怨他所管辖的波兰辖区成了“帝国的垃圾堆”,直到获得“优先解决波兰犹太人”的承诺,方才罢休。
谈及犹太人的遗留财产分配问题,各方的神经一下就紧张起来。东方领土事务部代表立刻表示“犹太人归谁管,钱就归谁拿”。而这种强硬,也和他辖区内,相当可观的犹太人数量分不开关系。
在此分配方案下捞不到油水的党卫军代表,则迅速反击,表示他们组织运输等各项事务,这笔钱理应交给他们,作为执行任务的补贴。
面对诸多矛盾和掣肘,影片还特意借人物之口,来了好几段杀伤力极强的官方吐槽,比如:
调侃政策朝令夕改,“11月禁止的事情,12月就让干了”;暗地里嘲笑这个终极方案是个空壳,“把混乱说成计划”;甚至还有人质疑起屠杀本身的必要性——现在德国战势紧张,英美对德宣战,东边还要与苏联苦战,为何还要执着于这个劳兵伤财的屠杀计划?
怎么样?看到这里的你,是不是不自觉地笑了……
吐槽政策朝令夕改
认为整个计划都是混乱
认为大屠杀行动无益于国家发展
此般“清醒”的吐槽,其实也反驳了大众对于纳粹德国“疯狂”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