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0,再现80年前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推进历程,如今看来仍细思恐极!
毕竟,通过他们的论辩,我们可以意识到这群手握内政外交大权的精英们,完全有能力计算出大屠杀之于德国社会各方面,都是一笔亏本的买卖。更何况也不是所有人都杀人如麻,天生就憎恨犹太人。
执行屠杀任务的士兵需要用酒精麻痹
那大屠杀究竟从何而来?
对于这个难以回答的问题,片末的一句“我们是公务员,要为自己的岗位负责”,似乎提供了方向。
这句备受现场官员认同,强调“敬业大过一切(包括基本的理智与道德)”的“螺丝钉宣言”,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屠杀背后,极度盲目、无理的“平庸之恶”,即在疯狂意识形态席卷下,放弃基本思考能力,近乎自动化的恶行。
万湖会议达成共识的过程,也是德国纳粹党人动用各种方式手段,裹挟上流精英、政经军警界,协作起来发动残暴“绞肉机器”的过程。
而这也是全片十几个人物,连声调都没怎么抬高,却让观者后脊发凉的重要原因。
纳粹党人的激昂陈词
除了内容上密集的信息量与深刻的主题表达,影片在形式上也没有落入“开大会”的枯燥陷阱。
在看起来封闭单一的别墅空间里,精细的镜头调度、空间的细分使用、人物站位安排、会间休息的“空闲时刻”插入,以及服化道的呈现,都相当讲究,帮助观众在繁多的人物里,进入并理解故事。
比如,一开场影片没有笨拙地用字幕,流水线地介绍人物,而是利用空间,把十来个人分隔为多个的小团体(有的站在别墅外,有的在别墅里),再借由片中角色之口,发表对其他官员的评论。亲疏关系、党派阵营,一目了然。
在东边打仗的军人在严寒的别墅外
占据大部分篇幅的会议场面里,镜头的取景、运动也比较灵活,进一步强调人物关系。
表现亲密的双人同框、强调前后距离的景深镜头、对峙感强烈的正反打,搭配着分类的服装(知识分子穿西装、纳粹党人穿深绿色制服等),看出哪些人是一伙儿的、哪些人是对头。
规规矩矩的大会,与暂停下来,去前厅吃午饭、喝下午茶的闲谈也相互交错,调节了剧情节奏,还放松了视觉,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劳累呆板的观感。
纳粹党人的服装
这场八十年前大屠杀的疯狂与残忍,看似离我们很远,但依然能从中嗅出熟悉的狂热味道。
疫情以来,我们看到、听到、甚至就置身其中经历的种种“魔幻现实”,同样触目惊心、不可思议。
“平庸之恶”或许永远不会消失,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警醒。
只要人类还没有“完全平庸”,这个社会,就还有救。
(文/mo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