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期的粤语歌,着实受小年轻青睐。@吹风 回忆说," 小时候喜欢跟到《浮夸》鬼吼鬼叫。 不过咱最爱的还是《葡萄成熟时》。" 苦苦暗恋的人喜欢听这首。
老一辈的人说友情,爱听郑伊健的《友情岁月》,年轻人说友情,喜欢 Eason 的《最佳损友》,@蘇蘇," 和朋友去 KTV,大家每次都会全场合唱。"
@小扶 爱谢安琪的《绵绵》,杨千嬅的《知更》,王菲的《如风》,但最爱的还是 Eason 版的《倾城》,陈奕迅的声音配上黄伟文的词,凄凉又悲伤," 我偏爱苦情歌,我记得有人说过,很难想象,没有粤语歌的世界怎样去谈情,好像世上表情达意的工具少了一半。"
主要是词写得太妙,细腻又有美感,寥寥数句,轻易道破你的难言之隐。@皮特 原本不怎么听粤语歌,但被古巨基曾在《我是歌手》上改编的一版《爱与诚》击中," 歌词对我的冲击蛮大,‘别再做情人,做只猫做只狗不做情人’对于恋爱过的人,并且在恋爱中经历了艰辛眼泪的人来说,甚至对亲密关系处理有点障碍的人来说,这句歌词道出的恋爱关系难处理的无奈,真是过分有代入感了。"
正如李健在节目上所说," 年少时,预感到生命中会迎来爱情这样一件事情,但不知如何处理,这些粤语歌就基本扮演了一个心理辅导师的角色,疏解很多你额外的情感,将一个懵懵懂懂的青少年,带上一个所谓正确的成长之路。"
时过境迁,每个人与港乐初次邂逅的境遇与心事早在心底生根发芽。
纵使知道往者不可追,却仍无法自拔地沉溺于颗粒斑驳的影像与那些旋律动人,承载着自我故事的情歌之中。
港乐的角色,或许就像梅艳芳所唱,似是故人来。
这些年,港乐的 " 怀旧 " 标签被越钉越深,许多人振臂高呼,如今的港乐已死。
倒也不尽然。
如果持续关注香港乐坛,会发现他们的创作更加多维度化,有传统的港式情歌,有 Band Sound,有民谣,也有说唱 …… 追过《Music Panda》《今晚唱饮歌》会感叹港乐新人辈出,几乎全是宝藏。
好歌照发,劲舞照跳。香港年轻人玩的音乐,已经突破了大众对于港乐的刻板印象,炎明熹,曾比特们的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