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 年上映的电影《教父》,距离现在已经过去 50 年。
这是公认的影史经典,美国电影协会在 2007 年评选了 " 百年百佳影片 ",排名第二的就是《教父》。
国内评分高达 9.3 分,超过 139 万人 " 看过 "," 豆瓣电影 Top250" 中排第 22 位。
该片也包揽了当时奥斯卡的重量级奖项,包括 " 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男主角 ",以及 " 最佳影片 "。
" 最佳影片 " 这座小金人,并非颁给导演或者编剧,而是颁给了艾伯特 · S · 拉迪。
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甚至看过《教父》的观众来说,这依然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然而,如果没有他作为制片人的幕后运作,《教父》很大机会无法面世。
美剧《参与其中》,根据拉迪未公开过的真实经历改编,讲述他与原著作者、电影导演打造《教父》的详尽过程。
本文有剧透。
1
拉迪在成为职业制片人之前,是一名业务水平很高的码农,他的优秀总是衬托出同事的无能。
可以说,这份工作对他来说,已经没什么挑战性了。
一场朋友小聚,拉迪结识到了电视圈的人,经过深入了解和尝试,他发现向老板兜售一个创意,其实也不是很难。
只要能声情并茂地讲好一个故事就行,他成功地把战争题材包装成一个喜剧故事,老板很买账,当场就表示会买这个故事。
这就是后来播了 168 集的《霍根英雄》,拉迪的名字,也出现在长长的编剧名单中。
拉迪就这样轻轻松松从程序员,摇身一变成了电视编剧。虽然剧集反响很不错,但他没有止步于此,他渴望更大的舞台——电影。
他在剧中有过这样一段叙述,很好地解释了电影与电视的区别,也解释了,为什么他要放弃电视,转而投身电影。
" 你能让三百个人同时看着一样的东西,给出即时反应,互相感染着情绪。你没法从电视上获得这种体验感 "。
拉迪追求理想的手段很直接,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直接跑到派拉蒙高管(罗伯特 · 埃文斯)停车的地方堵人,开门见山毛遂自荐," 我想为派拉蒙制片 ",可以算作 " 社牛 " 面试的名场面了。
他当上制片人后,很快为自己招兵买马,组建自己的制片团队,其中就包括了他的得力助手贝蒂。
拉迪执行力很强,也希望尽快向高管,证明自己可以胜任 " 制片人 " 这个岗位,他看中了《无名小卒勇斗大英雄》剧本,并迅速促成上映。
可让拉迪始料未及的是,这部噱头很足的好莱坞电影,竟然遭遇了惨淡票房。他以为自己要收拾包袱走人,没想到又迎来了新机会。
他先是说服了派拉蒙大老板同意投资,如果不是拉迪的介入,大老板很有可能将版权转售给华纳。
搞定了钱,就开始处理人事问题,拉迪先是打破好莱坞改编剧本的潜规则,请来《教父》原作者马里奥 · 普佐来操刀电影剧本。
落实了编剧人选,拉迪又看中科波拉当导演,终于促成了编导二人的 " 双剑合璧 "。
正当一切有序推进时,拉迪又遭遇了另一股势力的阻碍。
他们是在纽约城混迹多年的意大利人,早就对《教父》这本书相当不满。
当他们得知《教父》要改编成电影,更加恼火,于是付诸行动维护 " 黑手党 " 的尊严,绝不能让自己的兄弟,成为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
拉迪于是为了《教父》能够顺利面世,再次多方斡旋,绞尽脑汁解决各种预料不到的问题。
2
除了《教父》,影史上很多经典电影都改编自风靡一时的畅销书。
《哈利 · 波特》系列改编自 J. K. 罗琳的同名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