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收官了。
谁能想到,大 IP+ 全明星阵容,双管齐下居然也无法拯救本剧堪称愁云惨淡的收视率。
据酷云数据,剧集开播收视率仅 0.62%,最低腰斩至 0.3%。
要知道,CCTV8 的黄金档剧通常都在 1% 以上,开年爆款《人世间》收官当晚甚至突破了 3%。
一时间,嘲讽《风起陇西》" 砸穿央八收视底盘 " 的通稿满天飞。
再一看口碑,7.9的评分称得上国产剧的上乘之作。
当然,评论区的声音并不统一,有人夸 " 服化道考究 "、" 视听语言高级 ",也有人批 " 阴间滤镜 "、" 剧情魔改 "。
两极分化的观众反馈,惨淡的收视率,为《风起陇西》添上了一抹 " 神秘 " 色彩。
说不定,会有文化研究者把它列入《2022 年影视圈十大悬案》。
so,这是单纯的叫好不叫座?
还是说,这届观众不识货,以至于这世上又多了一个《大明王朝 1566》?(被寄予厚望的《大明王朝 1566》首播收视率不足 0.5%)
以及,马伯庸 IP 这张 " 旧船票 ",还能否登上国产剧的客船?
话不多说,让咱们走近《风起陇西》。
ps:本文内有重大剧透出没,请谨慎阅读。
01.
必须承认,《风起陇西》在人物视角和设定层面上是有新意的。
剧本不仅虚构了两大情报机构司闻曹与间军司,还顺势借诸葛亮之口,将谍报工作拔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谍战乃诸战之首 "。
故事开局,接收到错误情报的蜀军高层误判了敌军的进攻路线,街亭失守,最终导致诸葛亮北伐大业受挫,蜀汉大军被迫退守汉中。
经过内部研判,高层一致认定——必须清查司闻曹的内鬼,才能修补情报网的漏洞。
随着调查的深入,曹魏精心谋划的 " 青萍计划 " 浮出水面,对此有所察觉的司闻曹也部署了反击的措施。
围绕 " 青萍计划 ",两国的情报部门展开了一场无声的暗战。
" 风起于青萍之末 ",正如剧名中 " 风起 " 二字的由来,剧集预设了宏大的历史背景,聚焦点却锁定了不存在于正史记载的若干小人物。
陈恭(陈坤饰),明面上的身份是天水郡主簿,实际身份是潜伏多年的高级蜀谍,代号白帝。
街亭情报案中,负责传递敌军情报的陈恭被视作头号嫌疑人。
为了查明真相,司内的高层冯膺派出荀诩(白宇饰),由他秘密带队潜入天水,调查白帝是否变节。
虽然不相信昔日兄弟会是叛徒,但碍于压力,他还是设法抓住陈恭,与其当面对质。
面对荀诩的逼问,陈恭坚称情报中途遭到掉包,而且据他所知代号 " 烛龙 " 的魏谍极有可能就是司内的某位高层。
但口说无凭,唯有抓住烛龙,方能洗清嫌疑。
一番合计之下,二人决定联手锄奸。
于是,陈恭借着出外勤的机会金蝉脱壳,顶替了糜司马的身份,孤身潜入五仙道,寻找新的线索。
另一头,荀诩则回到司闻曹,以案件的重要证物白帝密语雕版作为突破口,伺机追查烛龙的身份。
荀诩在明,陈恭在暗,两股力量交汇,无形中推动了历史的进程。
一群古人一本正经地上演谍战故事,初看还挺新鲜。
然而,看着看着,就会发现" 古装 " 和 " 谍战 " 这两种元素的融合不甚理想。
如你所见,剧中出现了大量诸如 " 抖机灵 "、" 干货 " 这类白话台词。
再包括谍战戏部分,剧中也并未如我所预料那般构建起一套独特的语言体系,而是直接照搬现代术语:" 专案组 "、" 外勤下线 "、" 反间谍 "、" 情报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