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路导的话说,口语化的台词可以拉近观众与故事中人物的距离,纯属暖心行为了。
不过恕我直言,这些台词如果以小说文本的形式呈现,那没毛病,读者多半会接受这种玩梗的风格。
可如果是一部服化道考究,力求还原的历史正剧,角色们在 " 文言 " 与 " 白话 " 两套语言体系里反复横跳,就难免显得割裂,让人分分钟出戏。
尤其是李严整顿司闻曹,点名批判冯曹掾的这场戏,颇有种领导在例会上训话的既视感。
抛开这点不谈,本剧对于不熟悉三国历史的人来说,也不太友好。
故事开局,就是一番信息量轰炸: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北伐失利,再是李严和诸葛亮的政治斗争,接着才把视线转向情报部门之间的明争暗斗。
不仅角色众多,各方势力之间的争斗相对复杂,支线脉络也细碎。
这意味着,观众必须全神贯注才能记住角色,跟上节奏。
我猜,本剧收视率低迷的部分原因就在于此。
可能有人要说了,这剧只是套了三国皮,咱们安心看谍战戏不就行了。
问题来了,对于熟悉谍战剧套路的观众来说,《风起陇西》的诸多桥段显得太过陈旧和老套。
窃取情报、间谍接头、对暗号、严刑拷打,基本就是照着各大经典谍战作品复刻了一遍。
就连传递情报的手段,也无甚新意。
不仅如此,剧情前期看似信息量多且密,但实际上进展缓慢,缺少足够抓人的戏剧冲突。
三个字足以概括主线剧情:抓内鬼。
故事开场,主角在查内鬼,中后期,烛龙身份暴露。
临近尾声,荀诩又开始查烛龙背后隐藏的大 boss。
关于 " 烛龙 " 的悬念始终吊人胃口,但解谜线又拖得太长,让人累觉不爱。
最关键的是,本剧没拿捏住谍战作品真正的精髓。
我看的谍战题材小说不多,但对《间谍与叛徒:改变历史的英苏谍战》里这一段印象很是深刻:
奥列格从小就发现,一个人可以过一种双面生活:" 在爱身边人的同时,隐藏真实的内在自我;在外部世界面前是一种人,内心却截然不同。"
欺骗、伪装、隐藏、双面人生,这些关键词完美定义了间谍的命运,乃至本质。
作为间谍,注定要扮演他者,与谎言共舞。
而个人意志的复苏,对于情感的渴望,又会使得间谍作为工具人的那一面,出现动摇与幻灭:
身为间谍,我究竟为何而战?
抛开国族身份," 我 " 到底是谁?
如何在不同的身份中做出选择?如何理解这种撕裂自我的状态?
这些无尽的迷思与诘问,构成了专属于 " 间谍 " 的戏剧张力。
比如,《兰心大剧院》里的于堇。
她时刻需要在演员、间谍、秋兰小姐(戏中戏的角色)、" 美代子 "(日本军官的亡妻)等多重身份中游走,时而入戏,时而回归现实。
以至于镜头转换之间,连观众也分不清此刻的她究竟是谁。
更矛盾的点在于,她既是中国人,又要为美国人卖命,完成骗取情报的任务。
两种身份相互冲突的瞬间,国族身份占据了上风,于是她上交了假情报,就此改变了二战的走向。
影片的最后一幕,同样耐人寻味。
在明知有埋伏的情况下,于堇依然选择赴约。
枪声响起,她卸下了所有的外在身份,以最赤裸、最真实的自我走向终结。
还有《悬崖》里的周乙。
表面上,他完全适应假身份,成功扮演了一名深受上司赏识的敌方特务。
而潜意识中,他对内心麻木不仁的状态感到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