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复盘,他就会化身真 · 搞笑担当,疯狂吐槽其他角色的表现。
提到反派角色黄预,说 " 这家伙坏得很 ";提到柳莹靠美色接近冯膺的剧情,就吐槽姐夫居然也有把持不住的时候。
偶尔,小孙也会充当气氛组:" 家人们,今天是一个痛哭的日子啊。"
不得不说,这个划重点环节还挺有趣。
但仔细想想,角色戏外的存在感越强,不就越是衬托出戏里人物塑造的薄弱?
某种程度上,《风起陇西》就像一篇大纲文,设定到位,该有的起承转合也都有,但偏偏缺乏细节,使得人物的境遇与情绪难以真正地打动旁观者,产生代入感。
人物所有的反应和动作,都被牢牢局限在故事框架内,没有过多情感外露的空间。
究其原因,还是《风起陇西》中剧情推进的优先级远高于人物塑造。
本剧试图探讨的,是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孰轻孰重,是个体能否挣脱为虚无缥缈的大局而牺牲的命运。
它的本意,是抛开传统三国题材的固有叙事,让一群无名者有机会浮出历史地表,登上主舞台。
结果,他们反倒成了另一盘大局中的棋子。
这一点,令人由衷地感到遗憾。
02.
从 2018 年的《古董局中局》《三国机密》,再到后来的《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风起陇西》已经是第五部马伯庸改编剧。
再瞅眼日历,《两京十五日》差不多也在路上了。
马亲王之所以受到热捧,一跃成为影视圈的宠儿,是有原因的。
一来,他的作品视点独特,总能深入历史的隐秘角落。
《长安十二时辰》《风起陇西》,二者都以小人物为出发点,还原宏大历史背后的故事。
《显微镜下的大明》,挖掘了六起冷门的基层政治案件,触碰到了历史的神经末梢。
如他所说," 我的工作,是从一句微不足道的史料记载或一个小小的假设出发,把散碎历史片段连缀成完整的链条。"
历史的碎片,正是他灵感的来源。
二来,马伯庸是典型的灵感型作家,擅长开脑洞、元素融合,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解构历史。
《长安十二时辰》是古装 + 反恐,《风起陇西》是古装 + 谍战。
《扶苏奔鲁》,则是克味儿满满的古代克苏鲁题材(据我所知,这篇连载应该是坑了)。
《龙与地下铁》,更是构建起一个修仙与蒸汽朋克并存的奇幻世界。
以及,他的小说都有合格的抓手。
比如,《古董局中局》里神秘失踪的佛头和五脉。
再比如,《长安十二时辰》里 "24 小时反恐 " 的设定。
独特视角+人文关怀+考究细节+抓手,几乎每一部改编作都遵循着相似的配方,然后顺理成章地贴上了 " 大制作、电影感、高级感 " 的标签。
与此同时,马亲王不擅长收尾(比如著名的天降陨石梗)也是老毛病了。
无独有偶,剧版《古董局中局》《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接连出现了 " 开局惊艳,后继乏力 " 的现象。
再到这次的《风起陇西》,收尾同样稍显匆促。
有的观众可能还沉浸于角色反转的余波之中,来不及捋清权谋斗争线,故事却已临近尾声。
即便有过前车之鉴,照样架不住市场对马老师的信心。
一个更大规模的 " 亲王全宇宙 " 正逐渐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