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股 " 金属的刺鼻味道 ",正是负面情绪外化的象征。
因此,好的谍战作品理应展现人物的困境、对摆脱 " 工具 " 身份的渴望、对自我身份的怀疑,借由间谍身份的特殊性,描摹人性与道德的灰度。
掉过头再看《风起陇西》。
从被组织抛弃的弃子,到靠着反杀烛龙平步青云,再到后期惊天逆转,屡屡推倒观众的预期,上演了一出 " 谍中谍 "。
陈恭这个角色,无疑具备充足的想象空间和戏剧性。
但仔细想来,又少有值得揣摩和回味的瞬间。
无论是人物内心还是身份的转变,要么流于表面,要么缺少必要的 " 润滑 "。
就拿陈恭和荀诩在阁楼对话的这场戏来说。
如陈恭所料,对方此行的目的是为了验查他是否叛变。
明明忠心耿耿,却遭到组织怀疑乃至险些被暗杀,他的心中有怨恨,也有不甘。
见状,荀诩试图缓和气氛,想劝陈恭多理解,少抱怨。
他语气不善地回怼," 你要我理解,我怎么理解?"
但他的怒气仅仅维持了几秒,紧接着,对话就过度到了接下来该如何应对眼下的局面。
不让个人情感影响判断,你可以说这是间谍的专业素养。
但反过来说,不也表明主角未曾质疑间谍的工具人本质。
在陈恭和荀诩的努力下,烛龙终于落网。
眼看着青萍计划即将失败,郭淮却不慌不忙:烛龙不过是块垫脚石,陈恭才是我们真正的底牌。
看到这,弹幕集体震惊。
万万没想到,陈恭居然拿了 " 反装忠 " 的剧本。
对此,剧情给出的解释是,他之所以被策反,是为了找冯膺报杀父之仇。
就在观众逐渐接受这一设定时,剧情来了个急转弯。
原来,投诚是假,反间是真。
此举真正的目标是借着曹魏的青萍计划,安插陈恭打入对方的高层,然后借机扳倒李严。
到这一步,我选择放弃思考——哪怕编剧说陈恭其实是吴国派来的 " 谍中谍中谍 ",也行。
由于反转来得实在太快,作为观众,我不知道该以何种心态去和角色共情。
陈恭潜入五仙道,与伪装成圣姑的妻子翟悦汇合,不料翟悦身份被大祭酒识破,并惨遭毒手。
夫妻重逢,最终演变为生离死别。
这一幕,充满了悲剧色彩,也是剧里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
但随着剧情反转,这股情感冲击遭到了稀释——如果陈恭真的是烛龙,那么翟悦的死岂不也成了必要的代价?
还有,你以为陈恭忍辱负重,一朝黑化只为复仇,结果冯膺一通解释,这茬也就揭过了。
说到底,这条复仇线也只是走个过场。
单论人设,陈恭至少还有复杂的层次感。
相比之下,荀诩真就是个负责推动剧情的纯纯工具人。
直到大结局,该角色都没能构建起清晰的人物动线,而是陷入了 " 验人 " 和 " 查杀 " 的无限循环:
被上司告知陈恭是叛徒——查明陈恭身份,二人合伙揪出烛龙——继续追查烛龙的上线——对冯膺起疑心,怀疑对方是魏谍——被陈恭偷袭,意识到好兄弟已叛变——亲手逮捕陈恭——最后得知这一切都在陈恭的计划之中。
他的主要任务,就是给观众提供上帝视角,展示司闻曹的动荡与高层的阴谋,以及串联陈恭线与其他支线。
类似的,还有柳莹。
起初,我还担心大宝贝会不会演砸,后来放心了——反正这角色就是个标准花瓶。
从头到尾,剧情没交代过人物动机。
除了知道她奉命潜入汉中,先后做过两任烛龙的接头人之外,其他信息一概不知。
就连她和荀诩这条值得具体展开的感情线,也是匆匆收尾。
说到这,还有个值得一提的角色,孙令。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感,我对这个角色的观感胜过不少配角,但和剧情无关,而在于每集片尾的复盘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