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当心狠手辣的真面目被揭穿后,心虚与忏悔,他这么演——
在皇帝面前假扮单纯的太子,他这么演——
几乎把 " 我傻了,我装的 " 写在脸上。
你不能说他当下的反应错了,该有的情绪是对的,装无辜也是对的,只是 " 装 " 的痕迹未免太重了些。
陈坤的表演舞台感是比较强的。
表情肢体用力,每种情绪你都能明显地分辨出来。
在需要情绪爆发的戏里,表演痕迹尤为明显。
所以,当真是我们曾错看了陈坤?
这要看怎么理解 " 看错了 "。
如果觉得陈坤演技表情丰富这个路子是个新鲜事,那的的确确是记忆滤镜。
他的五官在《金粉世家》里就没安分过。
和家人聊天,挑眉逗眼。
对冷清秋,更是喜怒哀乐皆形于色。
不觉得违和,是因为这样的演法的确符合纨绔子弟金燕西嚣张跋扈的性格。
他是靠浪荡轻佻的小青年走红没错。
然而到了现在,再演活泼少年,陈坤却少了年轻时的自然,刻意演出轻盈。
在他一人分饰两角的《脱身》里,尤为明显。
街头混混式的哥哥乔智才和严肃板正的弟弟乔礼杰。
虽然小表情一样多,但很明显,扮演严肃的弟弟更符合陈坤当下的状态。
陈坤是不该被 " 没演技 " 一棒子打死。
但他扮演不同角色的可塑性,显然没有大众认为得多。
其实《和平之舟》那段短评倒是精准。
陈坤特有的一些大表情与不会演戏的五官乱飞,还是有本质差别。
他那些特有的神情的确是能传递出人物信息,只是有时候传递的信息与人物本身并不适配,就显露出一种违和。
比如他总是钟爱一种 " 咬牙切齿 " 的演法,来展示角色心中的愤懑。眼神是到位,但偏要调动脸部每一块肌肉去作配。
这 " 咬牙切齿 " 的演法,放在或阴鸷或跋扈的角色身上或许管用,但于那些沉稳隐忍与不动声色的角色身上,未免显得太小家子气。
这也是为什么,公子哥金燕西一扭头一蹙眉,能被演得十分活泛。
而同一套公式,放在宁弈、陈恭身上就容易显得飘浮。
当然,说句公道话,即便演技比印象中浮一些,一人的力量当然不足以直接导致整个剧的扑街。
如果说扑与坤之间非要有点什么联系,或许是中年陈坤在选角上,总偏爱陈恭这类身处乱世又理想主义的 " 大人物 "。
但能将这类人物刻画到位,还吸引人的剧,其实少之又少,风险系数本就大些。
对这种 " 大人物 " 屡演屡扑,屡扑还要继续演的一种奇怪追求,暗合的,恰又是他戏外被嘲的 " 装 "。
陈坤一直是偏爱这类严肃的大人物的。
十九年前让他走红的金燕西他就不喜欢,因为 " 不认可他 "。
十九年后的陈坤,也依旧不会喜爱诸如金燕西这样小脾性小机灵的角色。
这种角色天然带着娱乐性,而陈坤本人至始至终,都是个拒绝娱乐,过分严肃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