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这种过分严肃,很容易被理解为一种 " 装 "。
看看陈坤让人倍感装逼的名场面——《圆桌派》。
尤其体现在与窦文涛的问答。
比如窦问:" 迅哥对你来说是什么样的朋友。"
陈答:" 存在呗。"
窦再问:"(演员)怎么能认假为真呢?"
而陈答——
窦三问:" 你们如何维持那么久的朋友?"
陈答——
网友看罢感慨:无聊、水、不知所言。
换句话说,假、大、空。
他好像在回答问题,又好像什么都没回答。
窦文涛问演员入戏的技术,他答自己建成自信的经历;窦文涛问他和周迅怎么保持友谊,他答自己对友谊的直觉。
为什么显得装?
因为他在做的,不是回答问题,而是抓着题干里几个关键字眼做拆解,却又拆解得实在不怎么好,更像是竹筒倒豆子一样的,急于把自己对这几个关键字眼所有的了解与感悟一一抖落出来——
你瞧,关于这个事儿,我思考了这么老许多。
他更像一个确实读过一些书,理解一些事,但慧根有限,无法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无法游刃有余地释放,只好背诵全文的小孩。
这大概也是关于陈坤之装极具争议的原因。
这种装,与普通意义上的装,其实是有分别的。
有上头者将陈坤这种假大空的讲话方式错当 " 底蕴 ",也是因为比起常言所道的 " 装 ",背诵全文确实距离真正的知识稍微接近些。
一个对比,很鲜明。
靳东和陈坤。
靳东是典型的,不带争议,毋庸置疑的虚荣装杯人。一个典型特征是,装杯时总带着一股入戏的臭屁与自信。
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儿都敢编。
陈坤不一样,他假大空的话语下,语气是真挚的,表情是恳切的。
而他讲出来的东西,不存在胡诌,更多的只是有些不知所谓。
所以靳东的装总带有娱乐性;而陈坤的装则是过度严肃的,乏味的。
还不理解个中分别的话,可以再看看二人的采访问答。
答题思路就很见不同。
比如靳老干部的典中典——诺贝尔数学奖。
以及随手裁一个陈坤式答题——
陈坤如上所述,还是从不直接回答问题,弯弯绕绕的在说一大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毕生所学。
而靳东就单纯得多,他只是绞尽脑汁的试图在回答中不露痕迹地展示逼格。
比如你同样问二者 " 今天煎蛋好不好吃 "。
靳东大概率会聊起生命中吃过最贵重的一个煎蛋。
而陈坤会先告诉你,他并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绝对好吃或不好吃的煎蛋,兴许还会谈到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命题。
一个是大胆编故事,能骗一个是一个。
一个是看似大方实则小心翼翼地摊开自己的知识,想获得真正的肯定,又生怕说错露怯。
两种不同的装,来源于两种不同的求知初心。
靳东们出于虚荣。
而陈坤,则只是想掩盖一些自卑。
自卑这二字,几乎成为陈坤人生的注脚,也构筑了他一身的严肃。
它源于贫困的原生家庭,更源于演绎初期因过分好的运气而一下带来的巨大财富,给陈坤造成的惶恐。
彼时的陈坤刚考进北京的歌舞团,不过是一个从乡下初到北京的傻小子,却在陪朋友一起考北影时被意外录取,成为了那个声名赫赫的 96 级北影新生中的一员。
2000 年,被赵宝刚看中的陈坤出演了《像雾像雨又像风》中的陈子坤;
三年后,又出演了《金粉世家》的七少爷金燕西,并凭借这个角色彻底走红。
出名了,有钱了,但陈坤却并不开心。
自传里,他说觉得自己 " 德不配位 ",又生怕拥有的东西一夜失去,也因此得上抑郁症。
他疯狂阅读是为了配得上名气;
出演金燕西是为了给认为他只能演修表匠的赵宝刚一个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