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种男屌丝自信心爆棚的戏码(不排除是剧本),是《非诚勿扰》戏剧冲突的核心之一,观众们就爱看这种打破交往底线的男嘉宾,然后被女嘉宾们群起而攻之。
就像我们小区楼下有男女吵架,在劝架的同时,我们更希望去吃一吃瓜,了解他们为什么吵。
但真正刺激到大众看热闹欲望的是 " 屌丝男士逆袭环节 ",基本就是直接开启了 " 歪嘴龙王 " 模式。
有位相貌平平的小哥上场后一直被女嘉宾讨论,从身材到说话方式,基本上就是要被女嘉宾全部灭灯的结果。
当小哥在 VCR 里自我介绍平时做证券、开餐馆,财富自由,爱好是玩改装车后,
女嘉宾们更是不依不饶,讽刺男嘉宾是个靠父母的幼稚小孩;小伙则是直接回怼:" 你们太虚伪了。"
孟非老师出来解围,告知在场嘉宾,这个小伙靠自己如今的存款已有 600 万,女嘉宾们直接傻了,说话都开始嘴瓢了。
如果你问我你是否记得《非诚勿扰》里牵手成功的男女嘉宾,抱歉,我可能还真记不住。
但是这种男嘉宾当场反杀女嘉宾的戏码,谁都可以和你说上 5 个。
例如 2010 年的一期节目里,女嘉宾马诺的一句 " 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要坐在自行车后笑 " 震爆全网。
后续没有玩,在之后一期里,有一位男嘉宾上台不为别的,就为了把马诺怼下去。
《非诚勿扰》很好地掌握了观众们的心理,drama,越 drama 越好,那怕是有剧本。
所以《非诚勿扰》就是一部 " 家庭伦理剧 ",致力于充分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满足观众的八卦心理和好奇心。
我们作为观众,就是村口那些大爷大妈,男女嘉宾们就是八卦对象。同时,男女嘉宾的恋爱观、人生观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我们想要从节目里窥视他们的生活。
某个村口的八卦情报站
娱乐节目虽然千奇百怪,却基本是同一个东西披着不同的毛皮,只为换着口味满足观众永恒不变的心理需求。
就像我们看《非诚勿扰》,其实是对爱情的消费。
《非诚勿扰》从生活服务节目变成了满足大众的猎奇恋爱交友节目,有网友直接调侃:" 这节目就是俩秃子领着 24 个骗子,忽悠五个傻子。"
在《非诚勿扰》里,为什么会把男女嘉宾比作 " 骗子 " 和 " 傻子 ",其实根本原因就是双方在初次相见时的信息不对称。
男嘉宾如同在选妃一样不断地左右滑着女嘉宾的信息照,而女嘉宾对于梦想中的男嘉宾则有着自己的考量。
《非诚勿扰》本质上就是一个公园里的相亲角,只不过被搬上了电视荧幕,所有的信息披上了婚恋交友的伪装。
每期节目中的 24 个女嘉宾 VS 5 个男嘉宾," 相亲角 " 更像是 " 相亲斗牛场 "。
女嘉宾们就是斗牛士,手里挥舞的红旗就是她们直接展示给男嘉宾们的外部信息,当男嘉宾们看到心仪的姑娘时,会不顾一切地冲向红旗。
此时这些男嘉宾们 " 去留 " 的权利就落在女嘉宾的手上,她们在审视这些男嘉宾身上的经济实力、外貌打扮、谈吐举止,甚至身世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