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最后的汇报作业,这俩大仙在 deadline 还没交出作业。
实在没有办法,凑钱请了一个大四的师哥吃了一顿饭,人家肯帮忙才排出来的。
费尽力气,这俩人也总算是没被开除。
但回过头来,这段学习生涯依旧是 96 班们最难忘的日子。
比如秦海璐,回忆同学们熬夜排作业的场景时,她用了 " 可爱 " 二字。
那些笨拙的、无助的、茫然的过往,是难以略过的成长体验。
我觉得最难忘的是
大家一起熬夜在排练场
然后各种因为排练不出小品
各种苦恼的
那种丑态 愁态 窘态
我觉得真的太可爱了
且,虽然当年被折磨得自信心全无。
但这种不自信,恰恰也在他们内心激发出了一种想要变得更 " 好 " 的念头。
正如刘烨所说的:
中戏真的是培养学生啊
我跟你讲
我特别怀念那个时候
那会就是对表演的热爱
跟要表演的这个学习的劲头啊
特别好 特别残酷
那个时候,在班里谁的表演成绩好,就像天一样。
无疑,96 班如今的优异,完全是这么磨出来的。
" 退学 " 笑话让人莞尔,不过这背后的好演员成长史,其实才是最让人着迷的。
96 班之所以传奇,是因为他们是最经常和 " 好演员 " 三个字挂钩的。
而他们的 " 好 " 在学生阶段的表现,就是他们始终有向表演艺术靠近的驱力。
培养出这种意识,得归功于他们的班主任,常莉。
首先,进入星光熠熠的中戏,面临的第一大心理关卡就是虚荣。
比如当年的章子怡,读书时就一度非常羡慕辍学的梅婷和可以张国荣合作,戴 CK 墨镜。
刘烨对当演员的好处也门儿清:
一年级可以买个 BP 机
二年级可以买个手机
三年级可以买台车
四年级可以自己买套房
考这个专业,说没有名利上的欲望,又有谁信呢。
但在校学习的那几年,常莉教会这群人的,是要把眼界和格局打开。
别急着挣钱,先学会走路。
要知道,哪怕再自卑,在 90 年代中戏学生也是完全不缺市场的。
拍广告,拍画报,拍电影,拍电视剧 …… 总有找上门的钱赚。
但常莉的手指缝窄得很——
如果不是好的本子好的导演,绝对不会放人。
你要接本子 剧本好 导演好
组好 这组特别好
你有收获再回来
你就不当明星 也很有收获
不然的话你自己能栽在那
导演什么程度才算 " 好 "?
对标的是谢晋、陈凯歌、张艺谋、斯皮尔伯格。
常莉有个理论,后来也变成了 96 班的集体意识:不 ok 的片约 = 浪费生命。
当年中戏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即大一大二的娃儿是不能出去接任何拍摄的,只有到大三大四才能去试试水。
按常莉的说法,不让拍戏是因为 " 风险 " 太大——
在那时候,拍一部戏足够让一个人走红了。
你会说不对啊,这不该是好事吗?" 出名要趁早 " 应该是什么时候都不会出错的金规玉律吧,更何况如果读中戏就是为了当明星,早点实现岂不痛快?
但这恰恰从侧面解释了 96 班的特别之处——
他们接受的教育从来不是结果论的,而是过程论的。
更明白地讲,在 90 年代的中戏,即便你提前跃升成了 " 演员 " 也不算数的,非得在四年里真学到本事,你才算有毕业的资格。
而再说这 " 本事 ",它也不光就指演技。
要知道,一种知识但凡被冠上 " 技 " 这种称呼,免不了就是会显得比较表面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