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旦角出身的秦海璐一段京剧就让常莉无比惊艳——
居然有学生能这般娴熟地在大青衣和刀马旦间无缝切换。
放到现在看,这暗含的就是一个演员对角色的适应性和掌控力。
更别说被北电 96 班和中戏 96 班抢着要的袁泉。
当年她表现好到什么程度?
常莉为了抢到她给她父母手写了整整六页纸的陈情书。
但即便是这样好的资质,进入中戏也只是起点,而绝非顶点——
入学就该是传奇的袁泉在入学后最大的感受,是 " 天空都是灰的 "。
因为,在中戏的自己实在是太普通了。
前文飘聊到 96 班的恐惧。
说到底,这种恐惧是一种夹杂着茫然、自卑与敬畏的复杂情绪。
但也恰恰是恐惧,给了他们去进步、成长的推力。
但如今是什么状况呢。
艺考依旧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但比起一场选拔演艺圈新生军的考试,它逐渐更近似于一个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仪式。
不信看前阵子艺考放榜时的粉圈宣传大战吧。
也不管文化分能不能过,过了四年大学能不能毕业,毕业了能不能走得顺,总之过了艺考,就已经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成绩。
而参加艺考的人,又有多少还留着那种恐惧?
更多怕的,应该是再来一次文化分不及格的打脸笑话吧。
这听来戏谑,但细品下来,我其实也很无奈。
丢失恐惧,几乎已经成了整个内娱的弊病。
如今中戏北电的录取名单里充斥着太多年少成名的明星,他们没有负担,也不会有太多焦虑。
而对于其他的一些人,脸便是未来进入演艺圈最好的入场券了。
不怕说点得罪人的话:这一届中戏北电的新生演员,真的禁得起检验吗?
前阵子引发群嘲的王俊凯,在新剧里木到连基本的眼神情绪都给不到位。
翻身困难户吴磊自不必说。
有谁还记得他当年那条被北电图书馆催还书的热搜吗?
当无数网友纷纷转发并配文 " 我本人 " 时,我只觉得蹊跷——
普通大学生也就算了,挤入北电区区十数人表演系的,至于两年里连本表演教材都读不完吗?
再说大众印象分比较高的。
易烊千玺,国内最重要的奖项已经提了个遍,在新生军里算得上出类拔萃。
但表演学到大四,台词基本功依旧存在口齿不清的毛病。
刘昊然,当了这么些年的电影咖依旧在吃少年感的老本。
至于风很大的《平原上的火焰》能不能成为一场翻身仗,我想连他自己可能都没底。
我倒不是想拉出刘烨、秦昊这种级别的演员拉踩新生代。
只是,如今不少演员的确没有了当年 96 班所带有的特质——或者说他们都多了一种特质:太自信了。
就像我此前写过的,内娱明星热衷的 " 自我捧场 " 行为。
甭管演成什么样,他们永远觉得自己是对得起科班出身的。
那么,我们如今对 96 班如此津津乐道,真的是在怀念这代演员吗?
应该说,我们怀念的是一种氛围。
它催生好的教育,好的意识,好的审美,好的演员。
甚至,是一种好的羞耻心。
而现在这种氛围,在内娱的空气里已经淡到闻不见了。
其实每个时代都不会缺乏有天赋的演员,有资质的人才。
但土壤不一样了,结出的果实,当然也很难甘甜如旧。
我们的怀念不在于回不去了,而在于无法复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