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言之,它是可以被磨出来、练出来的。
而哪怕只是一个穷大学生,若搭上了老谋子这样的导演,日后会缺机会磨炼吗?
因此,演技的身法还不是最关键的。
真正需要传授的要紧心法,用常莉的话讲,是在 " 艺术上 " 的。
我将之提炼为 " 审美 " 二字。
章子怡在《我的父亲母亲》中的惊艳亮相。
刘烨在《那人那山那狗》里让人过目难忘的一瞥。
其实不同学年差的不止是一学期半学期的专业课,或者多几次的小品排练。
而是一种意识——
等待好作品的耐心,对艺术的感受力,以及对表演的敬畏心。
自认没什么禀赋的刘烨,后来感慨大三大四才是他开悟的时候。
而章子怡在拍完《我的父亲母亲》后也并没有飘,而是回到了校园,继续韬光养晦地继续学业。
甚至还在为毕业后能不能分到个好单位发愁。
但几年间养出的韧劲没有辜负她——
不久后,她便得到了另一个角色,而这个角色的重量比起招娣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卧虎藏龙》里的玉娇龙。
等待实际上是中戏教给 96 班最重要的一课。
要耐得住性子等羽翼渐丰,等审美成型,等机会来临。
且坐过几年板凳的人,往往也更懂得如何把路走得更远更长。
当年成名后的章子怡仍然会全身心投入地排演小品,一次表演时被玻璃扎破手,她按着动脉愣是等演完了才就医。
而这种疯批精神,恰恰就是成就这个初见不惹眼的女孩的根本原因。
又如秦海璐。
如今无论活跃在哪个舞台,仍旧习惯于百分之百地在付出自己。
她的信念是:3 天磨的剑和 30 天磨的剑还是会有差别的。
至于 96 班里最低调又在国际影坛最出风头的秦昊。
常莉老师的教诲仍然刻在他作为一个演员的骨子里。
常莉有段话说得非常精要——
当明星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在于内化的素质和底蕴。
如果 96 班真有什么特别之处,那或许就在于他们从来着重学的就是内功。
但比起复习 96 班的传说,我们更关心的问题或许会是——
为什么他们只能变成 " 传说 "?
这种气象是再无法复制和重现了吗?
我不敢下断言,但也很难抱有多乐观的态度。
至于原因,也是听得人耳朵生茧的老论调了:环境。
如今的整个娱乐圈大环境较之 90 年代早已发生天翻地覆式的变化,中戏的整个教育资源或许没变(可能还更好了),但局中人的心思都已经渐渐不一样了。
肉眼可见的是,如今艺考已然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架势。
但在彼时的中戏,选拔学生的标准其实也并没有多宽松。
就说常莉的 " 八大金钗 ",若非在艺考里展现了足够的潜力也绝不可能入选。
章子怡艺考时表演的是一段表现劳动妇女的朝鲜舞。
而这段舞蹈打动常莉的点在于,当时如此瘦小的章子怡居然能表现出如此大的能量。
到现在看,不惹眼外表下强大的野心、劲头,不正是章子怡在内娱难以取代的关键特质吗?
还有秦海璐。
当年她报考中戏的理由,在如今看来是能被一些网友破防大骂 " 婚驴 " 的程度——
为了拿个大学文凭嫁得更好。
但来意奇葩,却不影响她依旧是难得一见的好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