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工大艺术团有一间不算大的乐队排练室,在沈庆的领导下,成了海淀学生歌手们经常聚会的地点。" 那两年,差不多每个月大家都会到这里一聚。" 在逯学军的回忆里,位于学校电影院东南角的这间大房子是他们的乐园。" 晚上大家都聚在那儿,练琴、唱歌、说笑,相处得很融洽。沈庆同志是这里的领导。时不时,外校的朋友们也来光顾,杨丹涛啦高晓松啦付志昱啦张磊啦 …… 郁冬来得次数比较多,因为他的家离我们学校很近,抬腿就到。那是一段快乐疯狂的岁月,晚上抱着吉他号叫在操场边,引来一阵啤酒瓶碎裂于水泥地面的噼啪声;疯抢当时有钱人高晓松请客的清华肉饼;让人难堪的命题歌曲 …… 现在呢思绪乱了时间过得也快了,但那段记忆却未随时间而去。"
1993 年,已经毕业离校一年的逯学军回到这里,唱起了他刚写下曲子的《寂寞是因为思念谁》。沈庆个人会觉得,是这首歌词确立了他成为校园民谣代表之一的江湖地位。" 那一次,大概是在这里的最后一次聚会了。"
" 可能没有我和郁冬当年去背着一军挎的卡带小样去找这些唱片公司,我们那一拨儿不会以这种方式出来,我觉得应该准确这么讲。"
沈庆一直想把草坪上的歌手拉进录音棚,他认识不少所谓的 " 圈里人 "。在沈庆看来,如果没有机会让这些歌手的歌变成卡带,他们的歌会像前一辈校园歌手们那样随着时间消亡。于是,他牵头找到了当时的一些校园歌手,并把他们的作品收集起来往 " 圈里 " 送。之前各个大学的校园歌手之间互相都已经很熟稔了,大家也经常在一起玩,在草地上唱歌。但当时仅仅是抱着一种玩的心态,从来没有想过要找音乐公司把自己的作品发表,哪怕想过,也觉得自己所干的事儿离音乐圈很遥远,可望而不可即。所以,这些人中真正录了小样的并没有几个。当时所有在磁带里能听到的作品仅限于其中的几个人的几首作品,或是大家在某次聚会的场合中留下来的录音。
那一次,深圳先科公司出资录制了 24 首校园歌手的歌曲,但是他们并没有发现那些不那么专业的声音才具有的魅力。他们选择了由职业歌手来唱那些歌。可以想象,绝对是 " 车祸现场 "。24 首中唯一一首由作者本人演唱的,就是沈庆的那首《青春》。
沈庆并没有灰心,在这盘悄无声息的合辑之后,他又把这些作品介绍到第二家唱片公司正大公司。当时校园歌手中被认为唱得最好的歌手金立和正大公司签约了。金立去了之后,想把这些歌曲推荐到正大。当时正大的音乐总监是孙仪,他听到《同桌的你》之后,认为歌不能这么写,怎么 " 半块橡皮 " 都上来了。这次努力又失败了。
再后来就到了 1993 年,刚过完 30 岁生日的黄小茂开始从校园里面找歌,正是沈庆这个版本的《青春》,打动了黄小茂,让他下决心启用寂寂无名的学生加入到演唱中。
1993 年沈庆大学毕业,他放弃了事业单位的工作,到了大地唱片,第一份工作就是做 " 校园民谣 " 系列的企划。促成他投身唱片行业的,是李黎夫的几句话。1992 年 12 月某天凌晨四五点钟的样子,在西四的一家小饭馆,李黎夫对沈庆说:" 你知道什么是民谣吗?民谣,那是唱出来的,是没有经过任何技术加工,也绝不可能通过技巧来写作的歌曲!" 李黎夫讲了他去西北采风听到的《走西口》,原来的歌词是 " 白生生的奶子红个嘤嘤的屄,这么好的地方留不住你 "……当时的沈庆,第一次进录音棚,第一次听见自己写的歌变成了专业乐队形成的编曲,变成了一首 " 歌 " 该有的样子。但是,所有的兴奋,在李黎夫的几句话后,变成了茫然。我们,是在写歌吗?还是在唱歌,或者歌唱?
后来大名鼎鼎的《校园民谣 1》里面,多数的文案都是出自沈庆笔下。沈庆还记得有一天,他带着平面设计师赵海去清华大学,在他们这一代校园歌手第一次成规模聚集的西阶教室,悄悄地在一张课桌上刻下" 唱一首歌爱一个人过一生 "。那张课桌,还有西阶门前的铭牌,被收入了那盒卡带中,成了校园民谣永远的符号。
按照沈庆的说法,他原本可以 " 红 "。" 唱片出版发行的时候,曾经想将《青春》这首歌作为主打歌,征求过我的意见。但我当时的兴趣不在这个方面,在幕后。唱片的制作、推广、企划 …… 整个唱片行业的各个环节我都想了解。如果《青春》成为主打歌,那么我肯定要配合唱片公司去做商业宣传,这不是我想要的。" 于是,在《寂寞是因为思念谁》推出了景岗山,艾敬代言了《上班族》,《同桌的你》火了老狼之后,沈庆和他的《青春》却退到后面,成了校园民谣爱好者口中的经典 …… 比较众口一词的说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