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津湖》到《水门桥》,《长津湖》上下两部共斩获近百亿票房,也让人看到中国战争片在当下的强大号召力。
回望新中国70多年,战争片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主流类型。
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都是刚刚经历过战争的生死考验,所以对战争片中的种种场面都深有体会,更能感同身受片中角色的命运起伏。

比如1952年由成荫导演的电影《南征北战》,上映后引发了从城市到农村的全民观影热潮,成为那一年代观众的集体记忆。
据当年的一些观众回忆,不少人在观看本片时被惊险的战争场面吓得心惊胆战,不乏有孩子被吓哭,这恰恰证明这部影片在当年对于观众的强烈震撼。
同时还有很多经典台词流传至今:“请你们坚持最后5分钟”“不是我无能,是共军太狡猾”,当然也少不了“运输大队长”的梗。

01、陈毅元帅亲自参与剧本创作
《南征北战》以1947年解放战争中的华东战场为背景,讲述了华东野战军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局面下,正确运用毛泽东思想扭转胜局的过程。
这部电影最初的原型,是一部名为《战线》的话剧。
这部话剧的编剧沈西蒙曾亲身经历过华东战场的战斗,对战争的经过以及参战的战友们都非常了解,所以整个故事写得非常生动真实。(下图是3位编剧)

1951年,《战线》在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首演后赢得广泛好评,此后三野文化部创作员的沈默君看中了这个剧本,于是和《战线》的导演顾宝璋合作改编为电影剧本。
之后三野文化部副部长吴强把剧本交给了陈毅审查,陈毅在外出回程的火车上一口气读完了剧本,看完后对剧本大加赞赏,还专门找沈默君聊了很久。
就这样,《南征北战》从剧本阶段就得到了领导们的全力支持,包括当年指挥战争的各位开国将帅都或多或少参与了剧本修改和实际拍摄。

比如陈毅元帅对剧本的内容提出了不少宝贵的意见,像剧本的故事原本是从重庆谈判开始,但陈毅觉得可以从鲁南撤退开始,以莱芜战役的胜利为结束显得更深刻凝练。
陈毅还提出把自己的名字在电影里全部替换为“首长”,他说战斗里有很多值得铭记的英雄,胜利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仗不是我一个人打的,我陈毅不能贪天功为己有!”
另一位大将粟裕在剧组也充当着历史顾问的角色,特别是对以少胜多的“莱芜战役”粟裕更是了如指掌,将战斗中的种种细节都娓娓道来,给影片的战场还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此外,片中有一场戏原本是要炸掉弥河大桥,但粟裕觉得太过浪费资源,便提出炸掉损失更小的弥河大坝,最后在片中呈现了同样出彩的效果。
经过所有人的努力,剧本在1951年夏天终于完成,他们找到北影厂的导演、执导过《钢铁战士》的成荫来导演本片,影片自此正式投入拍摄。
02、被当成敌军差点遭群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