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还不算是最大的挫折,对于夏磊而言,专业上的打击才是真正的 " 会心一击 "。
配音行业当时的传统,是大部分刚入行的新人都要从 " 群杂 "(主要演员之外的群众对话)配起,夏磊也不例外。" 我刚配音的时候,被安排了配一个卖白菜小贩的叫卖声,结果配完之后,直接被老冯单独叫出去,问我到底会不会‘说人话’?"
" 我当时难以理解,20 多年来一直收到声音好听评价的我,怎么就不会‘说人话’了?"
结果夏磊自己听完录音后,也意识到了问题,其他演员确实听起来像走街串巷叫卖的小贩,而他却像一个卖白菜的播音员。" 从播音腔进化慢慢找到角色‘说人话’的过程,对于我来说,其实是很难受的,也是我刚入行时感受最挫败的时刻,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所幸在不断地积累中,夏磊的配音水平不断提升。
2008 年,夏磊参与了一部国产剧《牌坊下的女人》的配音,当时的配音导演是业内知名配音演员金玲,金玲的专业和严格业内有目共睹。
在配一场关键且难度非常高的母子相认的戏时,夏磊紧张地提前准备了很久,直到进录音棚还 " 心里没底 "。但三声有情感层次的 " 妈 " 叫完之后,夏磊收到了耳机里金玲的反馈," 你的三声‘妈’把我的眼泪都喊下来了。"
因为配音圈几乎不会直白地夸奖某人配得好,可以说这是对夏磊配音非常高度的赞扬和认同,也让他开心了很久。
郭齐最早也是电视台播音主持出身,但是他个人对这份工作并不感兴趣,不久后就辞掉了电视台的工作,进入了一家新媒体做了音频主播,也从这开始,郭齐逐渐对配音产生了兴趣。
此后,郭齐在自己的工作中,逐渐有了对未来的规划。" 我这个人是比较务实的,一开始我就想着找一份正常的工作养活自己,不过工作以外的时间,我都会用来配音。" 郭齐表示。
积累到一定经验后,郭齐辞去工作,将配音当成了主业。" 我觉得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就正式辞职,把配音从副业变成了主业,算是正式跨入配音行业。"
相较于其他初入行、长期 " 担心吃饭问题 " 的配音新人来说,文玉觉得自己一开始非常幸运。
" 大学期间,我们学校有一个校企合作项目,不仅有专业的录音棚可以让我们实习锻炼,还有专业的配音通道班,这也算我的配音启蒙。我也在毕业后进入了当初实习的公司,并一直在配音行业做下去了,除了刚进公司的 3 个月,后来我的收入已经能满足我的日常所需了。"
不过,并不是每个小白都能顺利地从新人或兼职过渡为全职配音演员。
在谢轶辉看来,配音是一个需要大量时间投入的职业,当作兼职很难兼顾。" 新人刚入行时,导演可能会随时找他试戏接戏,如果他需要上班告诉导演没法去,次次不去试戏的话,那导演也不会再叫他了。"
从 " 无名 " 到出圈
早期,配音演员在收入和身份上都没有保证,甚至因为圈子太小,很多人都不知道配音演员的存在。
这是由于,一方面,配音收入天花板明显,增长速度迟缓,直接拉低了行业发展速度;另一方面,发展迟缓导致的人少、圈子小,也让整个行业的工作人员处在产业链的底端,难以维护自己的权益,进一步阻碍配音圈发展壮大。
这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音熊联萌的成立。"2010 年前后,我们就有了创办公司的想法。" 夏磊回忆道," 当时还是真人影视剧配音业务最多的阶段,而配音演员的地位,就是整个影视制作行业的末端,根本没有话语权。"
" 当时演员配完一个项目,延迟三五年打款都是常态。我的很多同事都遇到过,迟迟收不到钱,等想起来问的时候,发现制作组和幕后公司都没了,负责人也找不到,何谈要报酬?" 各项权益得不到保障,工作价值不被认可,还没有 " 五险一金 ",让夏磊等人发愁行业未来的发展和新人的引入。
"抱团取暖 " 成了夏磊等一些配音演员的直接想法。
2013 年,夏磊和其他合伙人一起创立了国内最早的配音公司之一——音熊联萌,希望借此推动行业发展,并吸引新人加入进来。这也引领了一定的风潮,上海、北京等一些配音演员也逐渐开设了自己的公司或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