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关心,样样投诉」
安仔有一样得意之作。
他曾把烧肉店投诉到关门。
原因是对方卖给他的肉分量不足。
不夸张地说,三十年前,安仔就是商贩们的鬼见愁。
然而,如今再跟着他来到市场,情况却截然不同。
安仔居然人见人爱。
杂货摊奶奶热心地送给他小菜。
肉铺老板每次都会多给他一份。
当年很少有人理解安仔的行为。
不光商家不满,其他邻居也嫌他斤斤计较。
但,这种观念现在逐渐发生了转变。
2009 年,香港海关开始对市场进行监管,关停了大批缺斤少两的商贩。
他们这才意识到,一直以来,安仔不过是在合法范围内谋求应得的利益。
而且,当他们需要帮忙时,安仔总能伸出援手。
比如,遇到棘手卫生问题时,致信议员往往石沉大海,有关部门无人过问。
但安仔只需要一个电话,就能搬来视察的高官,很快解决问题。
商贩们对安仔态度的转变,见证了消费者维权意识的觉醒。
也折射出香港市井文化的变迁。
《寻人记》的立意可以用六个字概括:
大时代,小人物。
但,它从不过多评价时代的好与坏。
小人物的喜与悲,又何尝不值得书写呢?
说到底,《寻人记》寻找的,是人情味。
在安仔这一集中,节目组从一开始就铺下了一个问题:
安仔为何主动联系,他有什么诉求?
其实,跟随镜头仔细打量安仔的住房,就可以窥探一二。
虽然他条理清晰逻辑缜密,有着诸多生活妙招,但实际上照顾自己很吃力。
由于大量囤货,他的屋里杂乱不堪,很难收拾。
自从母亲过世,他便独自生活。
平日里没有朋友,家里能坐的只有一把椅子。
安仔曾有一位好友,教会的梁牧师。
他是唯一懂安仔的人。
早年在访谈节目中,他便谈过自己眼中的安仔。
安仔小时候因为发烧影响到脑部。
梁牧师认为,安仔的怪异源自从小的身体缺陷、生长环境。
屡屡遭受歧视,让他形成很强的自卑感,对人不信任。
可惜,梁牧师早年移民澳洲,失去联络近三十年。
在节目组的努力联络下,终于替安仔找到了这位梁牧师。
两人在网上再续前缘,安仔笑得很开心。
在每次寻人前,《寻人记》的节目组都会做足功课。
他们会找出每一期的旧新闻,整理大量的资料,做背景调研。
所以,在见面之前,他们就已经洞悉了安仔的个性、背景。
但《寻人记》并没有采用全知视角进行叙述。
而是采用内焦点叙事的模式,把叙述权交给安仔。
我们也得以看到更多的真情流露。
从十几岁起,安仔就开始治疗精神疾病,可惜收效甚微。
医生看他那么精明,以为是存心捣乱,不让他看病。
于是,节目组帮他找到一名精神科医师,上门诊断。
回忆起当年的不堪,安仔的眼里少见地泛起泪花。
同学的排挤、老师的误解、街坊的歧视,都压得他喘不过气。
有怨报怨,有仇报仇,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