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离不开时代氛围,90、00 这一代,物质充裕,前路迷茫,经历单纯(可能到了 40 岁也什么都经过见过了)。压力和生存焦虑使大家不想也不用思考太多,爽剧和甜剧因此流行,虐的、累人的、动脑的,会劝退相当一批人。大家习惯接收碎片化信息,让长视频很难抓住你的时间。慢内容是另一个风口,B 站上有各种不说话的沉浸式 vlog、把镜头放那儿就不动了的观察式直播,从形式上是即时满足的反面,但内核一样,没有任何危险与意外,给观众提供心理安全区。
仅仅是因为大家在抗拒变化吗?也不全是。编剧柏邦妮分析王心凌为什么翻红时说:不变代表的是一种安抚,没有变化也能在这个世界生存,以及靠回忆进行某种社交和连接。
的确,年轻人的不变(怀旧)其实是另一种变。比如说浪姐,制作方以为大家还停留在看姐姐争吵戏码,却没想到观众要看姐姐还是我童年时的姐姐。这个流量密码在披哥时就很管用,她们却忘了在浪姐里用。也可能是女艺人较有危机感,不敢在原地扎营。
正因为这世界变化太快,不想变的人越来越多,成为主流,他们需要喘息空间。确认彼此安好,通过对某人某事的共情确认是同一国的,在选秀时代、论坛时代都是找到自己人的方式,只不过如今换成了怀旧这种方式。以前通过贴吧、粉丝群社交,现在都过弹幕社交,哪怕人在隔离,想倾诉想有同好的需求一直都在。
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都相对停滞的时候,人的情绪出口反而会扩张。如果生活里刺激的、沉重的信息比较多,反而会更想看轻松愉悦的。我们常提口红效应,它是经济学名词,在娱乐业上的表现就是秀兰邓波儿现象。
她在一战之后走红,她的电影剧情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可怜又可爱的孤女,遇到好心人,最后大家唱歌跳舞欢聚一堂。影片中有坏人,但那个坏仅止于抢走小可爱。
没有死亡没有悲伤,让观众重新叼上安抚奶嘴。一百年前的经验,现在依然是适用的。只不过大家想要的可能不是一个童星,而是同样能带来稳定和安慰的东西。这其中的尺度很难拿捏,人们既需要通过现实的连接彼此确认,又不想面对那些社会向的沉重的、残酷的部分。
被隔离在上海的同事就说,她原本以为在家这段时间会读几部大部头,实际上却是第 10086 次点开了《悠长假期》,刷完了偶像团体的制作粗糙的团综,尤其迷上了各种直播,整理东西的、码字的、上自习的、做手工的都可以,最好看不到人脸,主播也不要说话。
这类内容以前最多是主播、动物园等一些机构自己搞,今年明显感觉到各大平台都在做,天猫作为电商都做了一个声睡计划,收集各种场景里的白噪音供网友助眠。B 站也做了一系列深夜陪伴直播,有时候是一辆车在城市里漫游,已经去过武汉、厦门、成都、重庆、长沙,网友伴着舒缓的音乐,看路上的街景、车流和偶尔路过的行人的背影,就向前走,没有目的地。
有时候是从太空视角看极光,或者深夜点歌。你不需要任何心理建设,就对着它发一会呆,和网友讨论一下二仙桥怎么走,锅姨炸的又是哪座桥,随时能感觉到被踏实的日常拥抱着,又没有任何负担,歌单除了外文歌,就是张国荣、关淑怡、王菲、陈奕迅这些令人安心的名字。
《向往的生活》新开了慢直播板块,张子枫和张艺兴坐在船上唱着周杰伦的歌等日出。昨天晚上《天天向上》昨晚也做了一个小时的闲聊直播。
以往,对于平台来说,这样天然没有爆点的选题是很边缘的,最近突然成了主流,只能说明被安抚是当下最重要的刚需,优先级超过搞笑、刺激等等。
心理专家崔庆龙说,这类节目的意义是给心理空间被压缩、情绪失去缓冲的人们开一扇动态窗口,大家由此看到外面的世界,找到对于集体的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