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家族,也为了孩子。
女人们走进皇宫时,大多背负着家族的使命,同时,她们也都受家族所累。
就像沈眉庄说:" 咱们这些人哪有为自己活着的,父母兄弟,亲族门楣,无一不是牵挂拖累。"
太后对宜修说得最多的话,是保全乌拉那拉氏满门的荣耀。
甄嬛为了流放的家人,甘愿选择再入皇宫。
华妃既享受了年家女儿的荣宠,又因为姓年而被枕边人算计。
玉莹只有在宫里站稳脚跟,成为宠妃,她做小妾的娘在老家才有好日子过。
女性的个人命运捆绑在家人身上,在深宫之中,她们也摆不脱千里之外的家族幽灵。
家族之外,求子是后宫女人的另一个重要课题,毕竟孩子比虚无缥缈的帝王之爱靠谱得多。
所以宫里的女人,要么在怀自己的孕,要么在打别人的胎。
因为怀不了孕,有人可以放下嚣张的面具,露出难得的脆弱和悲伤,比如华妃。
也有人可以放下人性,祭出麝香,比如安陵容、祺贵人、宜修组成的安祺拉打胎小分队。
甄嬛一步步成功上位,离不开争气的子宫,和后宫孩子资源的再分配。
和华妃同样跋扈的如玥,地位再稳,还是求子心切。
后宫里的怀孕、流产,直接关联着宠妃变弃妃,或是弃妃东山再起。
孩子即筹码,女性的宫中际遇,跟子宫息息相关。
由此,稀缺的情爱,泛滥的欲望,与子嗣、家族背后的利益,交织出深宫女性的同一种命运。
没有止尽的算计,不计代价的谋夺,人人受害,人人害人。
她们拿爱、良知,甚至人命去换想要的东西,也成为别人谋利的工具和傀儡。
四面红墙之内,高高在上的皇帝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身不由己的女性只能被摆布,被吞噬。
她们得到了前呼后拥的锦衣玉食,却也失去了自我和自由。
来自五湖四海的女性,被吃人的后宫同化成同一张脸。
即便她们也曾是天真的少女,也曾有过善良和真心。
《金枝欲孽》讲崩散后的逃离,《甄嬛传》讲遇神杀神的升级,看似给了女性不一样的结局,可本质上并无不同。
逃离的人要重建破败的人生,笑到最后的人,想要的始终都没有得到。
女性争权夺利,互相戕害,最终都走向同一片虚无,那里有越不过去的皇权和父权,也有早已模糊的自我。
无论是身居高位,还是仓皇出逃,最后都是无人生还。
紫禁城里,没有人是赢家。
女性的同一种选择
宫斗,讲的都是鲜活女性的泯灭与沉沦。
姐妹为情为利,反目成仇,下位者战战兢兢,上位者何尝不是如履薄冰。
" 白首不相离 " 只是一片痴心," 逆风如解意 " 也是妄念。
除了迎难而斗,后宫没有退路,得到即是失去。
但除了讲女性的悲凉之外,《金枝欲孽》和《甄嬛传》还共有一个温情之处。
它们都讲女性在宿命的挣扎中没有退路时,还能在有限的空间里觉醒,保有对爱和自由的信念,互相扶持,彼此成全。
这也是残酷里为数不多的闪光之处。
即便甄嬛已经被皇帝伤得体无完肤,也依然会告诉浣碧,夫妻之间最要紧的是真心。
沈眉庄的心死之后,还能重新燃起火焰,义无反顾地和温实初奔赴一场注定艰辛的爱情。
玉莹一边说着自己在争斗中已经没有了良心,一边却又甘愿和心爱之人一起在大火中赴死。